新华社郑州6月6日电:“这几天就要作茧了,正是转场的要紧时候。”65岁的丁有成小心翼翼地走在山坡上,几乎湿透的衬衣贴在后背,两只手紧紧扶住头顶的箩筐,里面是通身金黄色的柞蚕。
拥有悠久养蚕史和数百万亩宜蚕林地的河南省西部山区县,近年来通过发展养蚕业带动家住山区、有劳动能力,但年龄较大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养蚕脱贫致富。
河南省鲁山县蚕业局和鲁山县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在全县范围内遴选农民养蚕技术能手,有20多年养蚕经验,总结出不少杀虫、防鸟心得的丁有成脱颖而出。
“五六十岁的农村人,没有文化没有技术,打工谁要?”已经是附近十里八乡养蚕脱贫带头人的丁有成说,“现在,养蚕不难,政府资金补贴;卖茧不难,企业托底收购。我带动9户贫困户,喊的口号是‘两年脱贫,三年致富’。”
“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区的南召、内乡、鲁山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养蚕兴盛时期,鲁山县拥有“十万卖棉(丝)人”,南召县“十万大军织壁毯”。
南召县蚕业局局长程兴华说:“养蚕是一个短平快的项目,每年集中劳动时间大约3个月。去年,南召县农户养蚕、参与打工等共约1680户,收入约1.25亿元。”南召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三免费”政策:蚕坡免费,蚕种免费,技术指导免费。
河南省财政、农业、保险等部门还把养蚕作为特色险种,省县两级财政负担保险费的80%,蚕农负担20%。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也不断加大育种、研发力度,秋蚕已经试养成功。
鲁山县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在带动农户脱贫、成立蚕农合作社的同时,收购民间织机,挖掘手工织艺,不断探索丝绸植物染配料技术,生产的纯手工丝绸、围巾、服装、家纺等产品远销国外,供不应求。南召县一些企业开始通过生物技术发展蛹虫草等保健品。
产业链条不断拉长,新产品研发成功并受到市场欢迎,既为养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环境,也成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政府招商引资的名片。围绕“蚕-茧-丝-绸”的特色产业基地正在河南西部山区县形成,化妆品、保健品等高科技产品也成为新的研发、投资方向。(完)(记者 秦亚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