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宝丰的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
遗址内复原的汝官窑
核心提示丨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承载区,河南文化厚重,人尽皆知,但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如何做强文化,河南一直在探索。
近几年来,河南在考古发现、文化科研、文物保护等方面以务实开放的姿态,全面发力,亮点频出,不仅成功推介了河南的厚重文化,让“厚重河南”这个金字招牌增光添彩,也在创新管理上促使文物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改变观念
文物保护力度可圈可点
作为文物大省,河南文物保护包括大遗址保护工作任务最重。在此情况下,自国家“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河南先行先试,也积累了一系列典型经验。
在6月9日于平顶山举行的我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城市主会场活动中,河南省文物局就组织社会各界参观了位于宝丰的中国宝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在这处位于乡野中的展示馆里,曾经失踪的宋代汝官窑得以重现。规模宏大的窑址,丰富的地下埋藏,精细的现场展示,颇为震撼。
宝丰县县长许红兵说,发现汝官窑遗址后,当地高度重视,以文物保护第一的原则,实施保护,并最终多方筹措资金7000多万元,建成开放了这处汝官窑遗址博物馆。
不仅如此,宝丰县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甚至还舍弃了火车站旁重要地块的商业项目,让位于曾为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的杨家大院,建设占地近百亩的豫西行政干校展览馆。
“保护文物,也是发展经济。根据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依托宝丰县丰富的文化遗存,我们‘十三五’末,规划建设14个以上的博物馆、12个其他展示馆,使博物馆类数量达到26个,积极打造博物馆之城。”许红兵说。
在洛阳,河南省文物局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主体作用,还探索创造了“洛阳模式”——隋唐洛阳城天堂、明堂成为我省新的文物旅游开放景区,2016年实现接待观众85万余人次,门票收入达到2800余万元,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为支持隋唐洛阳城保护利用,国家文物局每年拿出2至3个亿分5年共10个亿,省政府每年拿出3个亿分5年共15个亿。
作为省会,郑州市也不甘落后,结合城市生态建设规划,全面实施“生态保遗”工程,规划在2017~2020年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75处,投资总额95亿,以生态绿化方式让古遗址“活”起来,延续城市文脉。
为加强文物保护,郑州市还在国内较早推行了国有土地出让过程中的文物调查、勘探前置改革工作,成效目前业已显现。
来自省文物局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省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新郑郑韩故城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开放,郑州商城、信阳城阳城等9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建设,既有效保护了文物本体、文化生态,又美化了城乡环境,显现了文物保护的综合效益。
厚积薄发
重大考古成果惊艳世人
“自2001年被正式提出以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以考古发现实证了华夏5000年文明。”
这个广受关注的发布,是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5月28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向世人进行的庄严宣告。
根据考古发现,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发布,支撑这些论断的4处主要遗址考古成就,其中一处就在河南,也就是位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由此,二里头遗址这个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被公认为是夏朝建都之地的大遗址,再次引起多方关注。
与华夏文明探源同样备受关注的是,位于河南的另一处探源国人乃至人类祖先的重大考古科研项目——“灵井许昌人”项目。
2005年至201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占扬团队对“灵井许昌人”遗址进行了连续12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45件距今12.5万年至10.5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组建联合研究小组,对许昌人头骨化石开展研究。
2017年3月3日的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认为,人类演化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0多万年前生活在河南省许昌市灵井遗址的“许昌人”,可能是中国境内古老人类和欧洲尼安德特人的后代。这一重大考古成果,2017年还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该论文第一作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占扬说,许昌人上承周口店北京猿人,下连中国北方早期现代人,终结了中国北方现代人来自非洲的假说。
以偃师二里头遗址、灵井许昌人遗址为代表的考古成果,是河南省内近年来考古成就的缩影。仅仅在2017年度,我省就有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两个项目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此外,自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以来,我省共有45项考古发现获此殊荣,位居全国首位。
积极开放
“厚重河南”迸发旺盛生命力
观念的转变,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改革,更离不开开放。这一点,我省文化、文物部门都有清醒的认识。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化交流活动也逐渐增多,“灵井许昌人”考古成果就是一例。
今年6月2日,应蒙古国方面邀请,来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5名考古队员从郑州出发,赶赴蒙古国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与当地乌兰巴托大学师生会合,开展本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
此前,2017年7月至9月,中蒙双方考古队员在这座匈奴贵族大墓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田野工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完成了资料整理和调查测绘,成果引发国内外业界关注。
难能可贵的是,前往蒙古实施联合考古的河南考古队员,基本都是“80后”,成为河南考古的重要新生力量,而他们之所以被推荐、邀请,正是缘于河南作为文物大省而积淀的巨大考古实力。
同时,我省文物考古部门也十分重视公众开放。目前,仅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年就会组织两次大规模的公众报告会,向公众报告最新的考古成果。而遍布省内的340座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博类场所,更是大部分免费开放,成为市民“文化充电”的好地方。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也发现,伴随着文博机构开放力度一步步加大,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也在与日俱增,以往相对冷门的考古、文物领域,也成为不少人群、机构和组织的热门话题。
河南省文物局有关人士说,通过省内外、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我省的厚重文化不仅得到了更广阔的传播,同时文化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来自该局的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省有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31处;国家文物局公布和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3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名镇10个、名村2个。中国传统村落123处,省级传统村落811处。开放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70处;博物馆、纪念馆340座;可移动文物1773620件/套(共计4783457件),不少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要搞好文保工作,必须进一步坚持开放,充分发动各界力量,这是文物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也是文保工作长盛不衰的法宝。”上述人士说。□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李岩文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