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凝神聚力 河南吹响金融精准扶贫“冲锋号”

2018-06-20 11:37:26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河南日报讯:6月16日,在登封市石道乡西爻村,贫困户马红军正忙着“装修”新建的牛场,他准备再从当地农商银行申请10万元贷款,把养牛规模从当前的10头扩大到40头。在马红军看来,如果不是遇到金融扶贫政策好,他家根本脱不了贫,更不可能干上这样的“大事业”。

  马红军只是我省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千万个受益者中的其中一员。截至2017年年末,我省金融机构精准扶贫贷款(含已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162.3亿元,带动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1万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必须坚决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全省金融系统凝神聚力,吹响了金融精准扶贫的“冲锋号”。

  “卢氏模式”搭上网络快车

  “自从2017年3月,我们发放扶贫小额贷款以来,截至今年5月底,到期的共有671户,共计3191.7万元,无一逾期,有90%的贫困户实现续贷,其中一部分已经脱了贫。”6月15日,卢氏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主任雷军华与记者分享了当地一年多来的金融扶贫成果。

  作为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区,卢氏县通过建立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形成了“政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扶贫小额贷款落地模式,也就是叫响全国的“卢氏模式”。

  建设了四大体系,打通了服务梗阻。如今,该县最新投入使用了金融扶贫大数据平台,给“卢氏模式”插上了科技翅膀。

  “新平台上线后,贫困户办贷款不用手写填表,只用把相关证件交到村级服务站,工作人员把信息录入系统,农商银行就能实时监控到申请信息,三个工作日,贷款就下来了,实现群众少跑腿,信息多跑路。”卢氏农商银行行长谢川说:“新系统也让农商行的工作人员从程序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为农户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6月15日,在卢氏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记者通过大数据平台监测到李根章、陈改名、肖志军、赵建恒等5个新增农户的信息,他们的信用评级、贷款用途等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同时大数据平台还具有统计分析功能:累计金融扶贫贷款金额11.67亿元、不良率0%,农户贷款996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1家,龙头企业21家……四大体系建成后,所有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一网打尽”。

  在省政府金融办相关负责人看来,卢氏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大数据平台上线,无疑是帮“卢氏模式”搭上了网络快车,对于规范贷款流程、扩大信息采集、实现信息共享、优化力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量身定制”发放扶贫贷款

  脱贫攻坚是块硬骨头,不能指望一个方子治百病,各地农村千差万别,金融扶贫不能指望一种方法齐步走。我省金融机构在各地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探索出了企业帮扶“企贷企用”模式、“1+1”带贫模式、一村一品特色贷款模式,实现了金融扶贫“量体裁衣”。

  6月17日,在原阳县中瀛包装科技公司,贫困户朱玉红正熟练地用升降机将货物装车,按照公司规定,多劳多得,他本月的工资有望突破4000元。“俺媳妇有病,孩子小,出不了远门,家里穷得很,从去年政府安排我来厂里上班,每个月能挣三千多,俺家也脱贫了。”朱玉红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原阳农商银行董事长陶涛告诉记者,中瀛公司作为当地龙头企业,为贫困户提供了300多个公益岗位,吸纳附近贫困户就业,银行根据企业带贫情况,为其授信1500万元,随时提供扶贫贷款服务,实现了企业快速发展,农户快速脱贫的双赢局面。

  在三门峡陕州区,二仙坡果业吸纳了123名贫困群众与公司签订劳动协议。同时还根据当地政府要求打出了“二仙坡给技术,农商银行给贷款,扶贫办给政策”的组合拳,帮助当地100个村打造扶贫花果山,保证了贫困户零投资,高收益,脱贫路上零风险。

  陕州区农商银行行长张广才对记者说:“为了实现金融扶贫全覆盖,陕州创新探索出‘1+1’致富能人带动贫困户的模式,解决了贫困户对小额扶贫贷款不敢贷、不想贷、不会用,致富带头人想贷款无政策、贷款无优惠的难题。”如今,二仙坡公司的29名党员和高层管理人员,与寺古洼村29户贫困户签订了“1+1”带贫协议,共计从农商行贷款290万元,用于发展林下养鹅项目,所得利润10%分给贫困户,贫困户每年可以增收8000元以上。

  据省政府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各地金融机构你追我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企带户”“强带弱”等多种形式,让金融扶贫真正做到“量体裁衣”。

  “用信守信”深入人心

  6月12日,对于登封市大冶镇后柿杭村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经过当地农商银行的信用测评,该村被授予“信用村”荣誉称号,也意味着今后该村村民可以享受更高的贷款额度,更低的贷款利率。登封市农商银行行长秦静说:“自从去年全市开展金融扶贫工作以来,农商行已经为该村授信52户,为26户发放贷款80万元,目前无一人逾期,无一人拖欠利息,在该村形成了扶贫贷款良性循环。”

  后柿杭村只是当地整村授信的一个缩影,“信用”二字在登封已深入人心。登封市金融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5月末,登封农商银行已在全辖13个乡镇开展整村授信,逐村核贷工作,共评定信用村67个,授信农户3217户,授信金额11620万元。

  良好的信用环境得益于金融机构完善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登封市农商银行石道乡支行信贷员张琳告诉记者,从去年全市开始建设三级服务体系,她和同事几乎天天扎在村里推广金融扶贫政策,早晨凑农户没有下田上门讲解,晚饭后在村部召集农户集中推介,各种方法都用过。“老百姓从起初不理解,到开始用信,再到珍惜信用,变化非常大。”张琳言语间充满了成就感。

  良好的信用环境,也让当地金融精准扶贫工作走上了快车道。农商行结合当地养牛业、牛肉加工业发达的现实情况,创新推出了“富牛贷”,同时挂牌“母牛银行”,为牛产业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支持。如今“富牛贷”支持的全产业链已经覆盖了全乡所有贫困户,帮贫困户的生活真正“牛”起来。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金融系统在脱贫攻坚中不仅要有“壮士断腕”的果敢,“愚公移山”的精神,更要有“苦干加巧干”的智慧。当前全省各地已经吹响了金融精准扶贫的“冲锋号”,金融活水必将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让惠农的产业旺起来,让致富的门路多起来,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本报记者 逯彦萃)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