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讯:“到达播区,高度100米,航速40km/h,开仓!”7月1日下午,随着操作员按下手中遥控器按键,百米高空那只展翅高飞的“小鸟”开始播撒希望的种子,一粒粒油松种子随风飘散在辉县市东部山区苏枣岭上海拔800多米的荒山上。
7月1日至2日,我省首次开展无人机飞播造林试验,地点选在北部太行山区的辉县、修武,试点面积2500亩,就此揭开我省采用无人机飞播造林的序幕。
记者在现场看到,地面上每隔一段距离铺设的白色接种布上,或多或少都接到些油松种子。“每张布上超过4粒,就代表合格。看,无人机飞播效果还是不错的。”河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飞播站站长霍宝民说。
无人机已广泛应用于摄影航拍、农林植保、抢险救援等领域,但用于飞播造林还比较少见。“无人机适用于目前我省较为分散的小片造林地。”霍宝民解释,经过30多年飞播造林,我省集中连片的山区宜林地越来越少,飞播更需要精准投放。
河南播荫植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伟说,无人机相比直升机更加机动灵活,飞行高度能低至100米以下,可以预先设计飞行轨迹,也能手动操控。而且,无人机不需要固定的机场和跑道,只要是一块平地就能起降。
此次飞播采用的这架无人机是双旋翼油动型,呈倒三角形,长约2.2米,宽约1米,重约65公斤,确实比较轻巧,两个人可以轻松抬起。该机型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载种量在50至75公斤,是普通小型无人机的数倍,架次飞播面积在150亩左右。
两日来,无人机分别进行了载种量、航速、飞行高度、种子流速等不同参数试验,以期为来年大规模推广做准备。
霍宝民说,采用无人机新技术实施精准飞播造林,是探索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新途径,对于解决我省伏牛山、太行山山区困难造林地造林问题以及矿区生态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陈慧)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