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书房内的读者在专心读书
城市书房内的制证机和数据实时监测屏
大河报讯:“这是第62本,今天刚看完!”8月25日上午,61岁的洛阳市民杨树国指着面前的《曾国藩家书》对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说。自从政府在他们家门口建了城市书房,杨树国每天都是第一个来,一坐就是一天,连周末也是如此。他说:“建在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免费对市民开放,政府真是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连日来,记者街头走访发现,如今在洛阳市区,市民每天“上书房”早已成了一种新风尚,不光是老年人,还有学龄儿童、考证一族,甚至还有每天来城市书房写作业的中小学生。他们都像杨树国这样,每天把“上书房”俨然当成了上班。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从洛阳市文广新局获悉,截至目前,洛阳市全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河洛书苑”城市书房33座,中心城区城市书房藏书总量高达20.7万册,仅2018年上半年就接待读者63万余人次。
26上午9时,记者来到位于洛龙区宜人路和市府东街交叉口的厚德苑城市书房,离老远就看见一个砖红色的复古小房子立在一片绿色之间,门匾上有“河洛书苑”四个大字,复古木质雕窗,绿树掩映,环境优雅安静。推开门,里面坐满了看书的人,上有80岁老翁,下有五六岁的孩童,都在认真看书,有的甚至席地而坐,捧着书看得非常入神。
今年8岁的李馨羽,是龙城双语实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住在龙瑞A区,早上8点多,她妈妈就带着她来到厚德苑城市书房看书学习。此刻,她正在写一本暑假作业。“家里没有这个氛围,这里环境好,很安静,也有学习的氛围,孩子学习累了,还可以看看课外书。”李馨羽的妈妈对记者说。
书房内30多个座位都已经坐满,在门口内的地上,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戴着老花镜在看《河南日报》,他就是洛龙区龙瑞小区78岁的居民雷同振。据雷同振介绍,他每天都来这个城市书房读书看报,一天在这里坐上6至8个小时,“以前没事都是打牌,自从发现这里有个书房,我就每天都来看书了。”他说。
该书房实时监视屏显示,该书房累计借还书籍已达16847册。书房管理员朱爱民告诉记者,厚德苑城市书房的开放时间是早上6时至晚上12时,每天有三四百人来看书、借还图书,自今年4月书房开放以来,总进馆人数超过6万人次。“有些人每天都来,成了书房的常客。”她说。
在西工区体育场路与九都路交叉口的城市书房内,来自实验小学的宋宥学小朋友几乎每天上午都会来这里读书。大三学生邢正也是这里的“常客”,每天书房一开门就来了,一直到晚上10时左右才离开。邢正正在备战考研,书房给他提供了一个安静便利的环境。“平时除了学生,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以及协助管理的志愿者,馆内秩序一直挺好,读者都很自觉,有小朋友喧闹的话,家长也会及时引导,在管理方面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管理员说。
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西工区的上阳宫城市书房还把开放时间由原来的上午9时至晚上9时,延长到早上8时到晚上12时。“读者很多,每天早上7点多都有人在门口排队等着书房开门。”该书房一位姓王的管理员说。如今“上书房”已经成为了洛阳市民口中的又一个流行词。
魅力花都游,“醉”美是书房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走访发现,目前,洛阳市区已建成投用的“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均造型别致:有的雕梁画栋、古香古色;有的时尚靓丽、前沿流行;有仿古建筑,也有透明玻璃房;书房总体建设造型别致,既契合了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处处散发着创新、开拓的新洛阳精神,可谓集便捷性、实用性为一体。
26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西工区体育场附近的城市书房采访,进门一个偌大的“周”字便映入眼帘。管理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根据周文化设计的,几乎每间城市书房都有自己的风格。
市区人流量最大的上阳宫城市书房全部用的复古书架,进门迎面的墙上还悬挂着一架古筝,天花板上是一朵朵雕刻的鎏金牡丹。书房后半部分,用雕花屏风隔开,里面是一个古香古色的茶道区。
位于汉宫路的和昌城市书房,外表看像是一座欧洲建筑,里面则是欧洲风格,巨幅绘画充分显示了该书房满满的书香之气。
“城市书房是一个能让人静心学习、阅读的地方,坐在这里,喧闹的世界仿佛离我们而去,你只需要徜徉在书海里。”位于洛龙区泉舜广场的城市书房,则充满着现代派风格,全透明的玻璃书房,时尚简约的书架和简洁明快的桌椅,门外喧闹,门内静谧,宛如闹市里的一股清流。
把“精神粮仓”建到百姓家门口
“请刷读者借阅卡,请输入借阅卡密码,请把图书放置在扫描区,借阅成功!”随着机器的提示音,不到20秒,两本图书就自助借阅成功。在洛龙区泉舜广场城市书房,记者分别体验了一下自助借阅机和自助还书机,操作简单,非常方便。
“读者借阅卡也可以自助办理,只需要把身份证放在感应区,按照提示操作,机器自制借阅卡。”管理员说。
据介绍,2018年初,洛阳市将城市书房建设工作列入全市重点民生实事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河洛书苑”城市书房33座,中心城区城市书房藏书总量高达20.7万册,报刊种类492种。2018年上半年,共接待读者63万余人次,借还图书9万余册。
如今,在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区域或公共场所建设的“河洛书苑”城市书房,早已成为了洛阳市的“精神地标”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粮仓”。
洛阳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科长刘梦刚告诉记者,洛阳所有的城市书房都免费开放,读者可持身份证或者读者借阅卡刷卡进入。读者可持有效身份证件自助办理读者证,每个身份证能办理一张读者证,办理读者证须缴纳100元押金,退证时退还押金。在任何一家城市书房办理的读者证,都能在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和城市书房通用。
城市书房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每周开放时间不低于56小时,个别城市书房为了适应市民阅读需求,开放时间达到了每日16个小时。
“下一步,城市书房将根据群众实际需要调整开放时间,我们力求将这种小型、时尚、便利的图书馆,建到人口集聚的居民区,把阅读服务送到市民的身边。”洛阳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
在城市书房建设中,实现建设与管理服务“八统一”,即:统一书房名称,结合地方特色,将所有城市书房统一命名为“河洛书苑”;统一制作悬挂LOGO标识,提升“河洛书苑”城市书房辨识度;统一开放时间,所有城市书房开放时间每天不少于8小时、全年无休;统一配置图书资源,所有城市书房图书集中采购,定期流转,满足群众多样化阅读需求;统一配置自助设备,统一配备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电子书下载机等智能设备;统一培训工作人员,各城市区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增加管理人员,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市图书馆统一开展专业化管理培训;统一服务标准,统一编目,分类上架,实现自助办证、通借通还,一处办证、多处借阅,通借通还;统一配置便民服务设施,所有城市书房均配备空调、饮水机、急救箱、老花镜、雨伞等便民设施,为群众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书房建设模式灵活多样群众需要是唯一原则
8月9日,洛阳召开全国文明城市持续提升“五项治理”工作通报会,就落实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专题调研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要求时指出,加快洛阳“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建设步伐,年底前力争完成100座建设任务(含已建成和在建的),其中涧西区、西工区、洛龙区各完成10座,老城区、瀍河区各完成8座,高新区、伊滨区、吉利区和9县(市)各完成5座。
“城市书房建设初期,我们到苏州、扬州等地区学习考察,反复讨论,结合洛阳实际,建设了5个试点。”洛阳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城市书房建设从规划、选址原则、建设标准、设备图书配备和开放管理制度,都是由市里统一谋划。当然,根据每个区、县的实际情况,城市书房在建设时,也有多种方式。例如有的县区与洛阳市总工会合作,共同建造城市书房,同时也是职工书屋。上阳宫城市书房则是西工区政府和上阳宫文化园合作建设的城市书房,发挥双方优势,共同建设、共同管理。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机制灵活,市总工会出资合作建设城市书房(智慧职工书屋)12座、市教育局积极协调将部分直属中小学门面房收回用于城市书房建设、市新华书店正在积极选址合作建设城市书房。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在机场、高铁站、酒店、医院、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建设图书阅读服务点,扩大阅读服务覆盖面,让市民随时随地有书看,随时随地能学习。”洛阳市文广新局负责人说。
“城市书房建成开放后,群众好评不断,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这说明城市书房建设逐渐深入民心,城市书房建设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始终坚持一个原则——群众需要。”
据悉,目前,洛阳已经建成的城市书房运行面积大多在200平方米,配备2-4名管理员。每个城市书房书籍至少5000册,每个城市书房的图书均不雷同。后期会根据需要,对每个城市书房的图书定期进行流转更新,以满足市民阅读需求。
组建专家团队让城市书房更具洛阳特色
“当下手机占用了人们大部分时间,造成了人们与书籍的疏离,把城市书房建遍大街小巷,等于把微型图书馆送到百姓的家门口,让文字回归百姓,有助于打造良好的学习、阅读氛围。这是和洛阳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身份相契合的,应从多方面发挥城市书房的实用性。”一直关注洛阳“河洛书苑”城市书房的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说。安锋认为,城市书房要“三分建七分用”,如果能成立一个专家团队,把洛阳的博士、专家、作家等聚集起来,就城市书房的书籍目录选择建言献策,那么城市书房将更具有洛阳特色。另外,他建议利用新媒体平台成立导读类栏目,例如博士荐书等,刺激市民“按书索读”,把城市书房内的书更好地运转起来,提高阅读率。
洛阳市社科联蔡幼鹏副主席也提出了相同看法。他认为,城市书房应充分利用洛阳三大高校师资资源,邀请洛阳本土的行业专家开展“读书分享会”“洛阳人文讲坛”等栏目,让洛阳人更爱阅读。蔡幼鹏认为,应借鉴其他城市建设经验,灵活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促进文化消费,形成洛阳特色的品牌,把城市书房变成传播洛阳文明的沃土,把书籍当做传播洛阳历史文化的使者,把书香洛阳氛围植入民心,把洛阳变成阅读之都、研学之都。
“前期来看,城市书房建设投入较大,但是,这个工程所带来的收益也是无法用数字估算的,意义十分深远。”安锋说,城市书房的到来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不仅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更为城市提升文明程度和自身竞争力奠定了长远基础。(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高菊 实习生 蒋瑞玥 韦畅卜鑫 刘方元 特约通讯员 刘梦刚 文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