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绿四十载 绿城更靓丽

2018-08-28 10:53:07  来源:郑州日报  责编:赵滢溪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生态建设发力,郑州风景如画(资料图片)

  每到周末,很多市民都会选择去近郊的树木园、绿博园、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休闲散步、赏花观鸟,满目绿色让人沉醉……多年来我市林业稳步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改善,让郑州的老百姓拥有了满满获得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市林业建设逐渐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为主转变,林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业产值稳步提升,林业管护机制逐步健全。

  赢得“绿城”美誉

  1978年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市逐步建立健全各级林业管理机构,全市林业建设不断发展。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市林业工作的重点为农村荒山绿化,发展农田林网,开展以营造黄河沿岸防护林带为主要内容的植树造林活动。1987年,在全市平原绿化基本实现的基础上,转向山区绿化,开始出现乡镇、村统一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工程造林,先后启动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黄河防护林工程、淮河防护林工程、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水土保持林工程、小型生态公益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和环城生态防护林工程等。

  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多项鼓励林业发展的政策,发动群众广泛开展封山育林、荒山绿化、平原林网建设、防沙治沙等植树造林活动,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积极性,全市森林资源逐渐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郑州的绿化覆盖率位居国务院公布的317个城市前列,赢得了“绿城”美誉。到1994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6.4%,林业用地面积170.6万亩,有林地面积113.6万亩,活立木蓄积407.6万立方米。

  摘得串串荣誉

  进入90年代,由于在老城区改造和道路拓宽中忽视了造林绿化,城市绿化率不升反降,“绿城”郑州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对此,市委、市政府认真汲取经验教训,着眼于恢复“绿城”面貌,先后启动实施了一批重点造林绿化工程。

  2003年12月,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用10年时间,在郑州市周边营造百万亩森林,把郑州建设成为“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乡一体”的森林生态城市,我市林业建设迈入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7年11月,全国绿化委员会经过检查评审,授予郑州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誉称号。到2008年,全市有林面积达17.9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30.5%。与1978年相比,30年增加林地面积12万公顷;林木覆盖率平均每年增加0.5%。2009年,郑州创建森林生态城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郑州绿化的步伐没有停下。2011年底,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森林生态城建设的基础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郑州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0—2020)》,确立了“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市民走进森林、让绿色融入生活、让健康伴随你我”的建设理念,规划了“一核、二轴、三环、四带、五园、六城、十组团、多点、多线”的建设布局。经过三年的努力,2014年9月25日,在山东淄博召开的2014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上,我市被正式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一组数字反映了郑州的努力:到2017年底,全市有林面积达284.46万亩,林业用地面积355.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66%。

  “郑州之肺”不断扩容,郑州绿色愈加浓郁,“绿城”郑州更加名副其实。 

  景观带有如“绿项链”

  除了成片的造林,道路、河流沿线的绿化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服务保障民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我市开始强力推进生态廊道建设。

  郑州的生态廊道按照“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理念设计建设,由市县两级层层落实。生态廊道涉及市域范围的高速、国道、省道、市域快速通道、县乡道路、镇村道路、主要河流、水系,按照乔灌花、四季青、多景观、多功能的高标准配置。

  自2012年生态廊道建设启动以来,我市累计建设提升生态廊道3588公里,绿化面积达3亿平方米,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域的三级生态廊道网络。大面积的绿植对调节气候、阻挡风沙、降低尘埃以及PM2.5、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显著改善了道路沿线生态环境。

  如今,一条条“绿道”成为市民休闲、游玩、健身的好去处。

  在建好“绿道”的基础上,2016年,郑州开始在环城高速公路沿线部署建设环城林业生态景观带,为城市系上“绿项链”。

  这条“绿项链”以环郑州主城区的绕城高速、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为轴线,在长111公里,两侧各200米范围内,进行高标准绿化。内侧以现有林带为基础,通过增加常绿、彩化树种等措施,以栽植高大乔木树种为主,建设单侧50米的环城林业生态防护林带;外侧50米~200米,以引导发展苗木花卉、特色经济林等为主,建设环城林业生态产业圈。

  目前,郑州环城林业生态景观带111公里绿化种植已基本完成,绿化面积达3316.6万平方米,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生态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林业生态建设为我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贡献,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在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另一方面,通过发展林业产业,百姓致富增收,“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以市场为导向,我市积极推进名特优新经济林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林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市经济林种植面积达4万公顷,年产量26.87万吨。新郑大枣、荥阳河阴石榴和柿子、二七区的葡萄和樱桃、新密市的密香杏、登封市的嵩山核桃、管城区的鲜桃等,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名牌。

  经济林产业的不断壮大,带动了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林业产业的链条,提高了林产品的附加值。全市规模以上林业企业106个,好想你公司等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达22家。

  苗木花卉产业蓬勃发展。我市编制实施了《郑州都市区环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制定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目前,全市苗木花卉种植总面积2801.26公顷,年产各种苗木花卉8183.78万株。

  2017年,全市完成林业总产值47亿元,近几年年均增长14%,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

  2018年,郑州林业生态建设将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按照“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的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和“三圈、一带、九水、三十一廊”网络化的生态格局,以“一带、一网、五体系”为重点,着力构建 “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记者 武建玲)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