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啥时候能再出一个“岳云鹏”

2018-10-11 15:12:51  来源:大河报  责编:赵滢溪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

岳云鹏

  国庆期间,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决赛在央视三套播出,这是首次将相声和小品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曲艺类比赛。决赛期间各种风格的作品轮番登场,也让观众看到了当下年轻曲艺演员的实力。相声小品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曲艺大省,河南相声小品的现状如何?相声小品的水平如何?在人才培养、曲艺创作上又面临哪些实际问题?昨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采访了多位省内外曲艺界人士,希望能从中初步探讨出可以促进河南曲艺发展的良方。

  相声小品大赛推新人

  作品创新是关键

  在本届大赛中,此前引发观众争议的“用公式说相声”博士夫妇也赫然在列,再次引起了不少观众的热议。对此,总导演秦新民回应这与本次大赛的主题相关,作品创新是关键。秦新民认为,对创作者来说,创作态度要认真和真诚,创作者对作品表达的生活现象、生活实践和人物一定要有真切的感悟和理解。“至于博士夫妇入围,是因为我们在评选作品时并不考虑演员的身份,也不考虑他们会用什么方式创作,评审打分依据的标准是作品本身。”秦新民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也是这次大赛的评委,谈到这次参赛的博士夫妇,姜昆一开始就表示过支持,他们夫妇二人还曾抱着孩子去姜昆的办公室一起探讨相声。姜昆说:“正如大家在舞台上看到的一样,他们从热爱相声艺术到熟练地掌握相声艺术,继而娴熟地表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们的作品我几乎都看过,相较于一般的作品,他们的相声在取材、构思上都有过人之处,但离真正优秀的相声作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他们尤其需要得到各方支持,鼓励他们将文化底蕴转化到实用的演出技巧之中。”

  央视曾经举办过七届相声大赛、九届小品大赛,今年之所以把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是因为大赛已经中断了很多年,有一大批新人在这些年不断涌现。“之前的赛事中断以后,相声和小品业界演员不知道何时再比赛,他们没有对参赛作品做准备,我们对于相对适合参赛的作品数量没有底,所以合并在了一起。”秦新民表示,希望可以通过相近的语言艺术门类互相借鉴,从而形成在这两个艺术门类上的一种创新。

  秦新民坦言,将两种艺术形式合在一起并不难,最大的压力还是作品本身,“就是我们能不能推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作品,这是最大的压力。我们把主要的工作也放在这个上面。此外,我们还能不能推出新人?这也是压力之一。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推出的作品和人才体现出国家对相声和小品两个艺术门类在创作和表演上的引领作用。”

  在大赛评委蔡明看来,相声小品的创新体现在能否让观众眼前一亮,她说:“历经30多年,小品走到现在,所有的演员都在努力寻求怎么样去创新,其实小品不光是喜剧,还有悲剧、正剧,但都要从观察生活开始练习。”

  讽刺歌颂孰轻孰重?

  在姜昆看来,选拔年轻演员固然重要,但也得具备某些特质。首先是“三新”:第一,气质得新,因为相声产生于市民阶层,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市井气息的东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新的风气和精神面貌;第二,语言要新,因为新时代的相声演员一定要在自己的语境上有反映新时代的表达方式;第三,表演方式要新。姜昆举例说:“过去,我们表演老太太时,吧唧着嘴让人感觉里面牙都没有了,但其实我们现在的老人都很注意保护牙齿,尤其是在城市里面,过去那种老态龙钟的老年人的样子已经很少见了,所以这种旧的表演程式也应该逐渐消失。”

  另外演员还要有三敬,“对观众有敬爱之情;对舞台有敬畏之感;对艺术要有敬业之恭,别当玩儿似的。‘俩人儿耍贫嘴只要把人逗乐了就行’,这就降低了标准,相声既然是语言的艺术,那就是要千锤百炼”。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相声就是要针砭时弊,而如今歌颂类的相声越来越多。对此现象姜昆认为,相声创作不能走进一窝蜂找热点、找不足的误区,虽然用相声语言替老百姓撒气很痛快,但表象之下是缺乏对生活的深刻挖掘和思考,相声表演不应该是情绪上的出气筒,而应是精神层面的欢乐剂。

  “相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不提倡简单将相声分为讽刺、歌颂两个类别。相声擅长讽刺,但歌颂也不能偏废,相声艺术的功能应该是多方面的,它既有娱乐的功能,也有教化的功能;既有普及知识的功能,也有展示技巧、才艺的功能;既能引发人联想和共鸣,也有简单的娱乐让人感到欢愉。光强调讽刺就会走偏,就会影响相声艺术功能的丰富性。”姜昆说。

  观众不分年龄段

  今年有多位曲艺名家去世,不但业内人感到悲痛,网络上很多年轻人也都进行刷屏式缅怀,如今的年轻观众对曲艺的接受度如何?姜昆说:“在曲艺界有一句老话,一旦接触曲艺就可能会迷上曲艺,一旦迷上曲艺,就可能会离不开曲艺,一旦离不开,这辈子就会忠诚于曲艺,因为这是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

  姜昆认为,观众和作品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每个时代的观众都是如此,笑的规律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以说创作的难度每个时代都有,但本质上是创作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只要作品过硬,观众是不分年龄段的。

  但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虽然年轻演员人才辈出,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侯宝林、马季这样的相声大师,也没有真正让年轻观众津津乐道的曲艺大师。秦新民认为,任何一个大师的成长过程都需要相当长的周期,“近几年我们的喜剧节目很繁荣,我相信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演员阵容中,一定埋下了未来成为大师的种子”。

  河南相声小品咋发力?

  河南并非相声小品强省

  在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中也有来自河南的曲艺力量,据秦新民介绍,这次河南参赛的作品相当踊跃,报名的小品有20个,相声有11个,最终进入决赛的相声小品各有一个。除了河南本地的选手外,其他团队也有河南籍的演员,比如从河南走出去的曹随风和王彤,在决赛中的成绩还是比较好的。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鲁银海介绍,河南曲艺的优势是观众基础好,在说唱方面的优势很大,“曲艺主要分两部分,说指的是相声小品,唱是河南坠子、河洛大鼓等传统曲艺,河南的相声小品比北京、天津要弱一些,但在全国的位置也算中上。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的相声小品都有一定地位,河南的相声演员曾拿过两次全国牡丹奖。河南出品的小品也在全国范围内多次获奖”。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陈冠义告诉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全国相声的传统根据地在北京、天津两地,一般出来的演员要到天津码头经过历练才能脱颖而出。“其实这次的央视相声小品大赛虽然看似河南演员入围的不多,但幕后的创作者不少都是河南人。据我所知,有三个入围决赛的相声小品剧本创作者都是河南人刘安宇。”

  创作成为最大困境

  国家一级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于根艺向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介绍,其实现在并不用过分担心相声、小品的市场问题,自从郭德纲的德云社火了以后,全国开了很多类似的曲艺小剧场,也带火了传统相声,因此市场是有的。但创作成为制约相声小品发展的瓶颈,于根艺说:“相声、小品贴近时代才能和现在的观众引起共鸣。”虽然现在不缺专业相声演员,河南的相声人才贮备在全国也算名列前茅,但好的剧本太少。“专业写散文、小说、剧本的创作者不少,但真正写相声、小品的人太少了。”于根艺说,“如果不了解抖包袱的手法,即使创作者的文学水平很高,也不一定能写好相声。”因此于根艺认为,年轻的相声工作者一定要学会自己创作,“年轻人不要怕失败,一定要拿起笔来学会写作,继而在舞台上慢慢锤炼自己,磨炼精品”。

  鲁银海认为,河南曲艺演员的表演功力还是很好的,关键是好的作品太少,相声的创作难度太大,如果一个相声说下来没有包袱就失败了。陈冠义认为,好的相声创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俯下身子拥抱生活,才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回馈。“现在业内提到优秀相声创作者还是非马季先生莫属,一年中他有半年时间都在体验生活,进入了一种境界,只有像马季先生那样拥抱生活、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创作的作品才能有温度。”

  郑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喷空”创始人陈红旭表示,好的曲艺作品要既有意思又有意义,要想达到这两点是很困难的,“真正的创作过程是枯燥而又痛苦的。现在我的同事们都不敢在微信工作群中看到我发言,因为我对剧本要求太严格。通常人们只看到一个优秀的作品诞生,但不知道它背后经历了多少次修改”。

  有好平台才能吸引人才

  河南出了很多优秀的相声小品演员,从河南走出去在外地发展的演员也不少,比如这次参加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的曹随风和王彤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对此现象,业内的共识是河南的曲艺舞台急需扩展,以容纳更多的优秀人才。

  鲁银海介绍,虽然现在全省不少地方都有相声社,但总体来讲还是优秀平台少、让演员展示才华的机会少、专业团队也相对欠缺。以后应该多举行一些官方比赛,民间也应该成立更多相声社,为曲艺演员提供更多演出的机会。

  于根艺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了人才流失问题,由于缺乏曲艺演员成长的土壤,很多年轻人学了相声后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困境。“主要是演出团体演出的平台过小、成本过大所限,不过这不是河南的个例,在全国都是普遍现象。就连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等知名相声演出团体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根艺介绍说,“之前我跟郭德纲、于谦有过交流,德云社仅靠自己的剧场收入是不能盈利的,现在主要靠商业演出打市场,但北京的园子还是不能丢啊,那是郭德纲的门面。”于根艺表示,河南在全国青少年相声演员的储备方面还是位列前茅的,每次比赛都能拿奖,“这些年轻人的技艺都很成熟,如果他们成长起来,对咱河南的曲艺事业发展将会是雄厚资源,但问题是我们的平台搭建是否能够留住这些年轻人”。

  现在全国相声界名噪一时的岳云鹏是咱河南人,但除了“河南人”这个籍贯外,师承郭德纲,学艺京津两地的岳云鹏的相声事业跟河南就没什么关系了,对河南观众来讲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尴尬。那么我们河南能否凭借本土力量再打造一个“岳云鹏”呢?

  陈红旭的“喷空”团队也在承担着培训工作,他介绍,“喷空”团队制定课程、编撰教材,在校园招募曲艺爱好者,经过专业教学后,再根据其表现指定固定老师培养。“报名的人很多,但能最后留下来的不多,通常上过几节课后就能看出来学生是真心想学还是只想玩玩。”陈红旭说,“如果不是这块料子,我们会将其劝退,留下来的学习一两年后就可以参与演出。”陈红旭介绍,从2016年开始,自己就培养了几个优秀徒弟,现在大小演出基本都可以胜任。

  新时代的相声期待革新

  郭德纲的小剧场带火了相声在现阶段的发展新模式,短短几年内全国也涌现出很多类似的小剧场。于根艺坦言这也是在文艺体制改革下把曲艺艺术推向市场的正常表现。陈冠义认为,小剧场模式是很锻炼人的,不但演员在高强度表演中磨炼自己,观众也在各种演出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风格,“观众与演员相互滋润、培养,从而盘活市场”。

  于根艺则认为在小剧场模式下,很多相声小品都在进行变革,从这次相声小品大赛的选择来看,很多作品都是紧贴时代的正能量作品,同时又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这就是以后相声发展的方向,不过这种变革与继承相声传统并不矛盾。于根艺认为,传统的东西需要继承的是精华,而不是一味地将老的演出形式放到现在的舞台上去表演,“通过传统经典相声,可以了解相声的整体结构,了解包袱是怎么形成的,怎么铺的,如何垫的,又是如何抖出来的,但具体的内容可以是新时代的东西”。

  陈红旭则尝试从艺术形式上对传统曲艺进行变革,“喷空”最大的特点是全程说河南话,互动性更强,也更接地气。

  2013年开始,陈红旭开始打造“喷空”,目前在河南有两家小剧场,国庆期间新剧场开业,本来以为观众不会太多,但出乎意料的是,国庆期间从每天一场逐渐增加,多达每天四场,能容纳120人的剧场场场爆满,“观众的接受度很强,也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去把‘喷空’做好”。他认为任何一门艺术能够流传下来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而要想把“喷空”做好,要想在河南曲艺发展的道路上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演自己创作的作品,“这条路很难,但必须得有勇气走下去”。(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王峰 实习生 刘袁抒)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