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菊为媒,助力脱贫

2018-10-12 11:14:27  来源:大河报  责编:赵滢溪

【河南好项目-图片】【 移动端-焦点图】以菊为媒,助力脱贫

  女工们将采摘的鲜菊花按照厚度、大小等标准分成不同等级

【河南好项目-图片】【 移动端-焦点图】以菊为媒,助力脱贫

  农户采摘菊花

  大河报讯:开封市通许县长智镇的贫困户们对于顺霞的称呼有两种。在记者与他们的交谈中,这两种称呼自由切换,在表达关系亲昵的时候,他们会直接叫她于顺霞;在表达感激敬佩的时候,他们则叫她于老板。

  于顺霞靠做大蒜贸易发家致富,在朋友的启发下,立志弥补开封菊花只可观赏,无法实用的“缺憾”,并由此创办了开封岳家湖千菊实业有限公司以及三千多亩的千菊种植园。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第二次创业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贫之路,也正是这条扶贫之路,才让乡亲们对她产生了既敬又爱的特殊感情……

  家业两不误,农村女家门口就业

  金秋十月,天气晴朗。通许县长智镇岳家湖独特而优质的小环境,让千菊种植园的空气显得特别清新。穿上白大褂和鞋套,给手部清洗消毒后,记者得以进入种植园的菊花加工车间。

  在这里,女工们将采摘的鲜菊花按照厚度、大小等标准分成不同等级,然后送入烘干车间进行72小时的恒温烘干,进行包装后,再次进行分拣,最后鲜菊花变成了包装精美的菊花茶。

  车间主任刘霞告诉记者,在这里工作的100多名女工绝大多数都是附近村子的贫困户。这当中又有很多女工是第一次出来打工挣钱。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而家门口又没有合适的打工机会。种植园的开办恰恰给了她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女工武亚琴是岳寨村人,家有两位老人、三个孩子共六口人。2014年爷爷得胃癌病逝,之前还有个孩子因病夭折。两位亲人的离去不仅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的悲痛,而且带来了数十万元的巨额花费,爱人常年在外打工,患上了慢性胃病,现在也无法外出,这些使得这个原本条件尚可的家庭一贫如洗。奶奶、丈夫、孩子都需要照顾,武亚琴也寸步难行。

  2017年10月份,于顺霞创办的种植园开始招收女工,她特意告诉周边村的村干部,村里有贫困户一定要介绍过来。武亚琴经过介绍进入种植园工作,这解决了她家的大问题。武亚琴告诉记者:种植园离家走路只有十几分钟,上班时间固定,她不仅可以照顾家人,农忙的时候公司还允许大家请假种地。现在她每个月能有2300元的收入,基本上顾住了一家人的各项开支。

  和武亚琴熟识的工友告诉记者:过去一提起家里的事儿,亚琴都不由自主地流泪,现在她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

  老有所养,种植园成贫困老人的家

  青壮年可以外出打工或者在家门口就业,那么老无所依的贫困人口如何脱贫呢?

  岳朝杰、李美玲老夫妻俩都70岁了。前几年,老两口唯一的儿子得了白血病去世,儿媳改嫁,家中只剩下他俩和孙子三口人。岳朝杰胳膊有伤,无法伸直,李美玲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加上年事已高,两人都无法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孙子刚上高中,每年需要花费将近两万元。岳朝杰可以在附近打点零工,每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加上政府每月给的120元低保,这就是三口人所有的收入。

  “于顺霞把我们照顾得很好。”李美玲边抹眼泪边说,“要不是于老板,我们一家人都不知道咋过了。俺家有五六亩地,于顺霞给俺承包了,一亩地一年收入1200元,这一块就能收入6000元。俺俩岁数大了,尤其是我站不直、蹲不住,都干不了重活,于顺霞就让俺俩在种植园的菜地里帮忙,每个月每个人开2000多块工资。这些收入不仅够孙子上学,俺俩养老也够了!”

  东芦氏村的王朝安今年60多岁,2015年的时候,他脊柱受伤,卧床一年多才养好,老伴儿患有严重的脊柱侧弯。虽然两人有个儿子,但儿子落户汶川,几年才回来一次。两人成了实质上的孤寡老人。“于顺霞安排我来这儿干活我心里才好一点。”王朝安告诉记者,“不仅是因为能挣钱,还有很多老伙计可说说话,精神头好多了!”和岳朝杰一家一样,王朝安家的地也被流转入种植园,每年可以获取比种粮食高得多的收益。

  菊花种植合作社让粮农变菊农

  农民出身,从事的又是和农业有关的行业。于顺霞对农民的辛苦自有一番体味,加之扶贫政策的引导,不管从事大蒜贸易还是菊花实业,扶贫都是于顺霞的自发之举。

  在进入菊花种植加工这个行业后,于顺霞越来越觉得这是一条扶贫的黄金之路。她告诉记者:“开封以菊闻名,菊花有很强的观赏性、食药同源,可以搞文化旅游、也可以搞深加工,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同时菊花种植和加工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扶贫方式了!”

  经过充分论证,于顺霞成立了岳家湖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菊花种植产业,让农民从“粮农”变成“菊农”。

  于顺霞以菊花种植基地为依托,成立了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以自有土地及个人田间管理加入合作社,在合作社打工进行田间管理。目前已与四个贫困村签订了土地流转及菊花种植田间管理协议书,公司负责大棚搭建、种苗培育、有机肥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回购、加工销售。胡庄3组的代爱勤家里老少共9口人,老弱病残,欠有外债,靠种庄稼难以维持生计,非常贫困。加入了岳家湖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后,在田间种植菊花,合作社提供菊花种子苗,提供技术指导和有机肥料,他们全家专心种植,勤拔草、精修苗,认真呵护,花肥苗壮,菊花收获时合作社负责收购,以1斤5元钱,亩产1500斤,收益相当可观。还有西芦氏村的李伟、东芦氏村的宗献花等50多户贫困户,都加入了岳家湖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的“菊农”们种植菊花1000多亩,涉及102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人数307人。

  扶贫三原则,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但是于顺霞也知道,要想让贫困户永久脱贫,必须强化他们的脱贫意识,而非消极等待,唯有这样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她带着公司员工全面走访种植园周边的岳寨村、东芦氏村、大智村、袁庄村、胡庄等,并归类建档,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共102户约307人。她发现致贫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丧失劳动能力;有的是年老体弱;有的是家有病人;有的是多生子女;有的是债务缠身;有的是缺乏技术和生产资料等。于顺霞确定了三条扶贫原则:一、能帮则帮;只要属于贫困户,就要纳入帮扶对象。二、因人制宜,不管贫困户自身条件如何,只要不是彻底丧失劳动力,就安排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三、土地流转价格就高不就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解决孤寡老人、彻底丧失劳动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此外,她还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贫困户到种植园内参观等办法,激发贫困户就业创业的热情。

  于顺霞告诉记者:她的目标就是贫困户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建立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岳家湖旅游+宋韵千菊园观光+生产基地+农户合作社的链接,增加就业机会,形成旅游、休闲、服务、加工一条龙产业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彻底实现脱贫致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郑松波 文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