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2018-10-24 10:21:38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大学科技园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管委临时办公驻地——贞园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开发区第一座标准厂房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大数据产业崔俞摄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瞿千里水中的万科城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开发区第一座街头雕塑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开发区筹建办进区驻地——瑞达宾舍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开发区第一条路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原管委大楼——合欢街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一丝不苟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管委广场 白冀 摄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郑州高新区: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

  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抢抓国家战略重要机遇,强力推进自创区建设。今年又迎来开发区获批成立30周年的喜庆时刻。

  弹指三十年,郑州高新区见证了什么?高端创新资源聚集,这里有“双一流”建设高校郑州大学、“军中清华”之称的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一本高校,有8个部属院所、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41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和663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

  这里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8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230家。拥有2位诺贝尔奖得主工作站和绿色钎焊材料与技术等3个国家级创新团队,驻区院士18人,市级以上创新团队122个,各类科技人才8万余人,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密度中部领先。

  创新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创新生态更加优越。拥有37家众创空间、5个国家级综合孵化器,共同构建起“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辖区孵化培育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形成了电子电器产业园等5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园区。

  知识产权优势突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件,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12项行业前沿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优秀奖。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区域、河南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

  上市挂牌助推服务体系完备。中原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40家创新类券商及50余家审计、法律机构入驻,已累计助推12家公司上市,约占河南全省的1/10;助推73家企业新三板挂牌,约占河南全省的1/5。

  今天,在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这里正悄然发生着更为深刻的产业变革。优势产业规划布局基本成型。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新城,初步确立了智慧产业生态体系“364”产业布局,以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为智慧产业3核心,以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芯片、人工智能为智慧产业6基础,以智能和智慧服务、智能和智慧制造、智慧城市、科技文化创意为智慧产业4应用。其3核心之一的智慧产业率先取得突破,省发改委公示的18家批准建设的大数据产业园区,郑州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区位列第一位。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郑州高新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资本的作用,发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对供给升级的倍增效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不久前,郑州高新区进行了管理体制与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取得里程碑式重大进展。

  未来岁月,郑州高新区如何再谋新跨越?进入新时代,郑州高新区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的主攻方向,开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新征程,以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为目标,聚焦智慧产业,建设智慧社会,围绕产业链,布局科创链,完善金融链,强化政策链,着力发展更加宜创、宜业、宜居的智慧新城,努力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担当高新责任、奉献高新智慧、作出高新贡献。(本报记者 徐建勋 何可)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