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 从“一书难借”到“琳琅满目”

2018-11-21 08:46:53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中原更出彩】公共文化服务 从“一书难借”到“琳琅满目”

    1985年,河南省图书馆门口等待办理图书证的人群。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中原更出彩】公共文化服务 从“一书难借”到“琳琅满目”

   戏曲进校园,让更多学生领略传统戏曲艺术之美。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中原更出彩】公共文化服务 从“一书难借”到“琳琅满目”

   河南艺术中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投资最多、规模最大、设计水平最高的大型文化设施。

  从“一书难借”到全民阅读蔚然成风,从宅在家里“守”电视到看文化广场“莺歌燕舞”,从政府“端菜”到百姓“点单”……改革开放40年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从寥寥无几到“百花齐放”,迎来了华丽的蝶变。

  11月15日上午10时,洛河之畔的“河洛书苑”上阳宫城市书房安静祥和,大厅上方数据分析屏幕上显示着“当日到馆人数140人”的字样。家住洛阳市珠江新村小区的刘涛是这里的常客,时常一待就是大半天,他笑言这是弥补当年阅读缺憾。“小时候没钱买书,去图书馆看书时馆内藏书全为闭架,要根据图书索引找相关卡片,让图书管理员帮你取出来,看书、借书都成了难题。看电视吧,黑白电视机没几部电视剧可看还满屏都是‘雪花’,文化生活可以说比较匮乏。”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刘涛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如今一切变了样,电视、电影想看啥有啥,图书、报纸种类繁多,走出家门十几分钟就有“城市书房”这样的好去处,智能借阅很是方便。

  刘涛所说的“城市书房”,洛阳市已建成开放50多个,它们多建于公园、社区、商场等人流密集区,根据规划,年底前要建成100个,覆盖到市、县、区。

  这些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原,通过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农家书屋惠民工程等,全省上下全民阅读蔚然成风。“我省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让老百姓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选择,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文化需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说,标准化、均等化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省建成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34个、公共图书馆158个、文化馆205个、公共美术馆7个、乡镇文化站(含街道文化中心)2398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0187个、各类职工书屋13000家、农家书屋46000多个、数字电影广场100多个,而且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

  文化阵地有了,如何避免成摆设?这成了文化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全省各地结合实际,创造性探索出多种文化服务模式。

  每当夜幕降临,孟津县麻屯镇文化服务中心就成了镇上最热闹的地方:室外有跳广场舞的,有唱戏的、打球的,面积6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挤得满满当当。该中心主任韩林芳说,这里的文化活动天天有、周周新、月月比,还围绕全镇25个村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怎么建”“谁来管”“如何服务”进行了积极实践,想办法调动文化管理员的积极性,以开展活动情况作为考核依据,通过建立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各村相互较劲、相互学习,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还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以前是‘我演你看’,现在是‘我教你演’,请专业文艺人士给大家培训,老百姓也逐渐从‘被动加入’变成‘主动参加’。”韩林芳说。

  乡村文化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城市也在不断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资源的供给。2008年,随着河南艺术中心的正式投入使用,我省结束了没有国际一流专业剧院和音乐厅的历史。它的出现,让本土艺术家拥有了展示才华的高水准舞台;它的出现,让河南百姓拥有了欣赏国际一流演出的艺术殿堂。河南艺术中心主任王仕俊说,如今,黑白电视机、录音机、收音机、露天电影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文化符号,早已镌刻在改革开放发展的时空隧道里。当下,各种音乐会、演唱会、舞台剧等艺术演出,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为了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全省上上下下都在努力。近年来,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不断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巩固基层文化阵地的同时,通过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舞台艺术送农民”“戏曲进乡村”“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形成了城市、乡村、学校“三位一体”的文化惠民格局。

  “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是评判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重要标准。为此,我省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推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康洁说,特别是依托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公共文化云”和我省“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投入使用,整合全省公共文化机构和社会力量的文化资源形成“超市化”供给,将文化产品和服务直接呈现在市民眼前,实现文化活动预约报名、文化场馆预订使用,“订单式”的服务有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百姓文化需求精准对接。

  亲历者说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

  把好戏送到百姓家门口

  农村是戏曲艺术的最大市场,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从1993年建团开始,就把市场定位在基层、在农村,把根扎在人民群众中,每年都要在农村演上几百场。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在农村演出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戏台大多数是露天舞台或者是临时自搭的。条件十分简陋,演员们在舞台上经常是吃风咽沙,迎雪吞冰。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夏天在农村演出时,突然下起大雨,演员服装瞬间湿透了,但观众不走,戏就得继续往下演。

  前几年,政府给每个团配备了流动舞台车,虽然方便快捷,但面积小也会制约整个舞台效果。现在,随着国家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重视,许多农村都新建了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文化广场、简易舞台等,很多舞台还搭建了雨棚,我们演戏的时候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

  戏曲的根在基层,农村逢年过节,再好的节目都比不上演大戏热闹,现在有了唱戏平台和阵地,我们可以把好戏唱到百姓家门口,可以把舞美完美地呈现给父老乡亲们,让他们欣赏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文艺演出。

  研究者说

  河南省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时明德: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高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民族复兴的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近几年着力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及时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及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其次是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引领全省公共文化建设事业,先后分四批建设了24个示范区和24个示范项目;然后是组织开展了文化先进县的创建工作,先后分八批建设了64个省级文化先进县,有力推动了河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再次是持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春满中原”“百城万场”“出彩河南人”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最后是及时颁布了《河南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办法》,完善了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监督检查机制,为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当然,我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均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标率、覆盖率不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亟待提升。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文化资源大省。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战略目标,2016年又提出了“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的战略任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打造文化高地的一个重要板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推进正在进行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工作;尽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机制,确保政府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稳步增长;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的打造,通过品牌带动,引领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扎实推进县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评工作,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

  初步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全部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

  各级公共博物馆(纪念馆)334个

  公共图书馆158个

  文化馆205个

  公共美术馆7个

  乡镇文化站(含街道文化中心)2398个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0187个

  各类职工书屋13000家

  农家书屋46000多个

  数字电影广场100多个

  公共文化服务大事记

  1998年

  河南博物院新馆落成开放

  2003年

  河南艺术中心开工建设

  2007年

  启动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延伸到乡镇

  2008年

  全省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工作

  2009年

  全省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

  2011年

  全省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实行免费开放

  2014年

  启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

  2015年

  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2016年

  启动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文/本报记者 温小娟 图/本报资料图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