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盒子蛋糕”“巴比兔减肥饼干”……近年来,一些“颜值高、口味新奇”的食品凭借吸引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让大家争相抢购。它们有的被商家加足噱头,有的被明星转发分享,在各种社交平台迅速走红后,掀起一股热潮。
但是,网红食品的表面繁华,遮挡不住其背后存在的各种问题。据《2018年食品舆情报告》显示,食品安全依然是食品行业中的热点话题。其中,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热度在持续提升,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地做好预防、加强监管。
“猎奇”式营销 “晒”比吃更有吸引力
到底何为网红食品?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为,网红食品指一些微商通过特殊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包装成“网红”,在微信朋友圈里销售。
目前,通过朋友圈微商选购美食已经非常流行。从私房美味到家酿果酒,从早茶点心到夜宵小吃,从美容靓汤到食补偏方,“圈”里出售的食品无奇不有, 俨然成为了一种“新食尚”。这些卖家利用社交媒体特殊的宣传、营销方式,将自制食品在朋友圈里卖得风生水起。
当一款普通食品变身为“网红”,其火爆程度令人咋舌。据媒体报道,一点点在北京建外SOHO开业时,买一杯饮料要排队近两小时;在喜茶北京三里屯店消费一次,几乎要等上三四个小时,而且还是限购;王府井大街的“鹿角巷”在非晚高峰期间,从排队到拿到奶茶,总时长也需花费近50分钟。几乎在每一家“网红食品”店门口,消费者都会排起长队。
此外,靠视觉效果席卷朋友圈的“脏脏茶”,号称能排毒养颜的“椰子灰冰淇淋”,外形像毛巾折叠后的“毛巾卷”蛋糕等食品,最出名时月销量更是轻松过万,甚至能达到十万,消费者购买后的网上留言也是赞誉一片。
据了解,这些爆款网红食品,目前均已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特别受到90后消费主力的追捧。一些消费者为获取评论点赞,可以不远千里去“拔草”晒圈。当第一时间拿到排了几个小时队买到的饮品、食品后,所做的事情不是品尝,而是在各类社交媒体拍照炫耀。
也有许多网友表示,起初对这些“网红食品”并不“感冒”,对这些排队的消费者也不理解。但架不住它们在朋友圈里“亮相”频繁,而且在时下流行的抖音、小红书等软件中也经常“露脸”,让人好奇心陡增,慕名而去,从而为这些网红食品添加了不少人气。
更有相关人士指出,一款普通食品在商家利用消费者的猎奇、攀比的心理,再加以饥饿营销、排除效应等手段的影响,可以迅速“红”遍网络。尤其是在一些90后消费者的眼中,这些网红食品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他们通常会认为,“晒”往往比吃更有意义。因为可以通过“晒”产品的方式,满足内心深处希望成为时尚主流人群的心态,同时获取精神层面的满足感。目前,网红食品对于乐于在社会化媒体上展示自我,进行社交的消费人群,充满了极大吸引力。
安全问题屡遭曝光 网红食品“以次充好”存隐患
但是,让人值得注意的是,“网红食品”在被一些美食爱好者追逐的同时,其安全问题也屡遭媒体曝光。
2018年3月,南京一消费者称吃过盒子实验室售卖的蛋糕后拉肚子,并质疑该店上传假证、超范围经营。
6月初,“南园包子”馅料被查出出自黑作坊。苏州市姑苏区食药监部门依据《江苏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生产商进行了处罚。
同年夏天,有记者在卧底某网红饮品店后曝出内幕:店员不洗手切水果,发黑的芒果榨汁,去年冷库的苹果泡茶,水果杯卖不完次日继续售卖。
年末,网友@vermix发微博称在喜茶上海兴业太古汇店喝出“指套”引起网络热议。随后,虽然喜茶回应自己未用过指套,但仍无法消除网友的疑虑。
此外,“椰子灰冰淇淋”添加植物炭黑食用色素,与排毒养颜无关;“CHIKO曲奇”加工点被依法检查,负责人无法提供生产许可证等证件,曲奇外包装上的QS认证标志以及编码属于另外一家食品企业等案例比比皆是。
一些网友在评论网红食品问题时认为,网红食品因在直播、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中流行,其资质很难把关。而且,由于这些媒介的门槛资质低,营销手段夸张繁杂,许多食品一经面世,就有人刻意追捧,在被抢购一空的情况下,甚至愿意在“黄牛”的手上花费高于原价几倍的价格拿货。“追风消费”情况的出现,让许多商家不再安于对食品进行研究,更乐衷于在营销上“动脑筋”谋取利益,从而导致一些不法商家和黑作坊“有空可钻”,将劣质食品以次充好。
对此,中国食品品牌研究院院长曹保印指出,网红食品的概念本身就值得商榷,随着网络逐渐成为公众接受和反馈商品信息、完成商品消费和评价的首选综合性平台,食品安全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尤其是食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更需要公众和监管部门特别重视。
更有业内专家表示,商家对于网红食品的营销策略严重影响着消费者的判断。一方面,“网红食品”被惯以情怀、文艺等各种噱头,充分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另一方面,高颜值的网红食品吸引力大,再加上熟人朋友在社交软件上的口口相传,导致消费者们在购买网红食品时,往往会忽视生产厂商的合法资质。
严守安全底线 让“猫腻”商家无处遁形
对于网红食品的安全问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表示:“诸多网红食品‘有品牌、无工厂’,对产业链安全建设空心化,食品欺诈问题多有发生。产业链安全建设与环保将成为决定网红食品能走多远的关键制约因素,也将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舆情的新热点。”
其实,对于网红食品的规定与查处,我国早就有法可依。如,原国家食药监局2016年发布了《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就是为了依法查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证食品安全而专门出台的。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也为进一步规范网络食品交易行为,保证网络食品安全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证。
需要强调的是,把好网红食品的质量关,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制约,还需要监管部门、生产企业以及消费者的合力参与。
“目前网红食品无法实现‘长红’,根本原因就是品质把控不牢。有的企业没守住保障‘舌尖安全’的底线,成为众矢之的。有的企业‘无证’上岗,被取消了经营资格。追求短期效应、缺少连贯的发展思路,是他们的‘通病’。”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网红食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不能严把质量关,生产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此,开封市食药监局餐饮食品监管科科长马双阳就曾表示,食品生产企业要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硬件环境、原料、加工、仓储、营销、售后等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按照标准操作,能最大程度上帮助企业避免和降低质量安全风险。
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建立一套针对网红餐饮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增加定时抽检和随机检查的监督频次,切实落实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对大案要案从重从速处理,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同时也希望消费者多些消费理性,避免盲目跟风、追捧,在购买时要注意认真核实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只有执法部门、企业与消费者们形成合力,才能让玩猫腻的‘网红食品’无处遁形。”
此外,媒体也劝导消费者在选购“网红食品”时,不要只凭噱头就去购买,要对食品安全信息和经营场所卫生状况多留个心眼。除了食品安全问题,还要考虑因人而宜的健康问题。要选择有经营许可证的店家,购买手工食品时,注意生产日期、保质日期、生产方资质、联系方式等,坚决不消费“三无产品”;保存完整的消费记录,以备将来可能的维权。切忌盲目跟风、追捧“网红食品”,购买时要选择正规网络平台和商家,关注的信息越仔细,买到的食品就越安全。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