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阳平粮台感受中国最早的方形城市

2019-04-19 11:51:34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赵滢溪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在淮阳平粮台感受中国最早的方形城市

平粮台出土的陶鸟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在淮阳平粮台感受中国最早的方形城市

平粮台出土的刻符陶纺轮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在淮阳平粮台感受中国最早的方形城市

平粮台出土的陶甗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在淮阳平粮台感受中国最早的方形城市

陶质排水管道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在淮阳平粮台感受中国最早的方形城市

门卫房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在淮阳平粮台感受中国最早的方形城市

平粮台大型土坯排房遗址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在淮阳平粮台感受中国最早的方形城市

平粮台航拍全景照片

  一个半残的黑衣陶纺轮(先民纺织工具),带我们回到4300年前的旧时光。

  陶纺轮是厚重的黑褐色,上有点点绿斑,本为圆形的器物残剩一半,像半个玉璧。其上,有白色清晰的刻画符号。

  张志华,淮阳县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在这里他工作了17年。他清晰记得发现陶纺轮的经过:“2006年5月23日,我带着专家去平粮台遗址考察,遗址东北部龙山文化层断壁上,我发现了它。”“这个陶片一‘字’抵千金,之前从来没见过。”

  带“字”的陶纺轮,很快被送到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手中。李学勤撰文称:“使我极其惊讶的是,纺轮上的符号可谓非常清楚的卦象,是离卦。”他又称:“淮阳自古传说为伏羲所都,伏羲画卦之说脍炙人口,陶纺轮刚好出土于淮阳,确实是发人深思的。”

  陶纺轮出土地平粮台,位于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大朱庄村西南部,东临新蔡河,是中国最早发现并确认的史前城址之一。曾激发了中国考古学界关于文明和国家起源等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考古学大家石兴邦认为:“平粮台古城的发现,是考古上的重大突破。”

  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主张:“平粮台城门口有门卫房,有铜渣和陶排水管道······看来三代时期(夏商周)城市型聚落龙山晚期已具雏形。”

  1988年,平粮台古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列入《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名单。

  自1979年到1989年,它曾持续大规模发掘过10年。新的发掘周期是2014年到2030年。持续不断发掘中,它不断给世人新的惊喜。

  ◎开城市方形建制先河

  一圈红砖低矮围墙,围起了方形的平粮台古城遗址。进大门右手边,是一座狭长的南北向延伸的红砖单体建筑,门头上写着“平粮台遗址博物馆”几个大字。馆内陈列着部分平粮台出土文物。平粮台古城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郑大勇说:“博物馆新馆正在筹建中。平粮台出的东西太多了,博物馆面积再大一倍也放不下。”

  除了博物馆,就是遗址区。乍看上去,遗址区就是一大片旷野地,有坡度不大的起伏,地面长满野草。初春的低温天,旷地野风劲吹。

  遗址区细细看来,还是有清晰区分的。发掘现场展示区,上面架设着遮雨棚。等待回填的新发掘区,全区域都覆盖着塑料布和草苫子。已回填的发掘区,比如排房区和房屋基址区,会立上标牌,简要记载发掘情况。

  古城遗址的南北城墙中段,各设一座城门,两门相连基本上纵向中分城址,俨然是中轴线了。

  这个中轴线,与正北方向,偏差仅六度。

  我们先来到南门,顺南门向北,沿一条红色陶砖小路走到北门,北门已无城门遗存,两道土堤中间是个巨大豁口。南城门北城门直线距离185米,步行纵穿全城,不过十余分钟。

  整体上看,城址规模不大,它平面呈正方形,城内使用面积共计3.4万平方米,若包括外侧城壕,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

  继它之后,河南又陆续发掘了一些龙山城址,比如登封王城岗新发现的大城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新密新砦城址也比它大。但它发掘时间早,是中国最早发现并确认的史前城址之一。

  此地距嵩山主峰有200公里,地势降至海拔40米左右,颍河平原一马平川,斜向东南,城址就坐落在颍河北的一处低丘上。

  这座城,正方形的城址规划开了我国古代城市方形建制的先河,此后,(长)方形几乎成为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规划的一个根本思想和原则。它因此被称为中国方形城的“鼻祖”。“在所有已发现的方形城址中,淮阳平粮台是最规整的一个。这样的地形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按既定设想进行平面设计。”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撰文称。

  它有中国最早的“门卫房”,中国最早而且独一无二的公共排水设施。

  遗址南门处地面上,可看到白线框出的两间门卫房位置,“门卫房大小7平方米,两座门卫房两门相对,地面火烧硬化,屋角有灶台,两房之间有1.7米左右宽的小路。房屋最早用土坯垒砌,平时应有卫兵把守,门禁森严,表明这是一处重要场所。”郑大勇解释。

  南门中间路土及附近城墙下方,敷设有三组(六根)陶质排水管道,每组排水管道皆有坡度,城内有进水沟或洼地,城外通过沟渠排向外侧壕沟。穿城墙向外排水的管道,装饰着篮纹、绳纹、方格纹,两端有子母口,节节套合,构思精巧。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设计制造最为先进的史前排水系统。

  考古人员发现,三组排水管道,分多次敷设。考证发现,平粮台古城使用到晚期,城内有内涝,淤塞了排水管道,以致要拆毁部分城墙排涝。洪水过后,补上缺口再次敷设排水管道。

  “这一动态的筑城、排涝、修补、维护过程,形象展示了平粮台龙山时期居民的智慧和生活场景。这应该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公共排水设施。”河南省考古专家曹桂岑说。1979年到1989年,他是平粮台考古发掘主持人。

  遗址内还发现10余处建筑,大多是用土坯垒砌的长方形连间式排房,都是东西向排房,房屋门都朝南,十分规整,有的建于一米高台上,房间有回廊,房子有夹墙,保暖防潮。许宏分析“这样的建筑已相当壮观”。

  城内还发现有陶窑,出土过冶铜渣土,还有埋葬牛的祭祀遗迹,反映了一种层级较高的聚落生活。

  ◎挖土挖出惊世大遗址

  平粮台遗址一经发现,引发海内外学者关注。它是一处什么性质的所在?

  有学者认为,平粮台古城遗址为寻找太昊故墟宛丘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地很可能是太昊伏羲之墟、炎帝神农之都的古宛丘。

  罗泰教授是从事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著名学者,他推测平粮台应是一处享有特权的地方,一处有意兴建的“门禁社区”,贵族阶层借此有意把自身及其活动,从与大众的冲突中分离出来。

  平粮台遗址被发现,十分偶然。

  此地,相传是《诗经》讲到的古城宛丘,《诗经》中《陈风·宛丘》描述:“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是个有浪漫的美丽爱情故事的地方。

  到了战汉时期,作为平原上罕见高岗,此地变成王公贵族墓葬区。平粮台东侧四五百米是新蔡河,这是条运粮河,运粮船队走到这儿,会在此装卸粮食。作为粮食中转站,宋代称这儿为储粮台,民间叫平粮台。后来老百姓附会为包拯陈州放粮的地方。

  1977年,相关部门搞文物普查,在此发现一把青铜剑,考古专家曹桂岑将剑的铭文摹出,寄给李学勤,李学勤鉴定为越王剑。之后在平粮台又发现多把珍贵越王剑。1979年,淮阳大朱庄村民建了七个砖窑取土烧砖,大量墓葬出露,农民拿青铜器换东西没人要,要砸成碎铜块卖废品。平粮台的抢救性发掘,迫在眉睫。

  为做好平粮台的保护性发掘,河南省首届文物干部训练班在此开班,被称为“河南考古界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们在此地实习了4个月,发掘了一批重要的楚汉墓群,出土了错金、错银越王剑,巴蜀剑,玉璧等数千件文物。直到这时,人们仍认为它就是个埋藏丰富的墓葬区。

  1979年9月8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秋雨绵绵,地下水位上涨,因几座古墓积水无法发掘,曹桂岑临时改了发掘点,选地势较高、没积水的平粮台东南部和西南部发掘。发掘一个灰坑时,出现长方形、断面花土、分出许多均匀小层的东西,这是什么?时逢著名考古专家安金槐来工地,他很肯定地说:“这是土坯。”

  土坯的出现,是先民建筑技术的一大进步。很快地,平粮台东南部发现了三排建于夯土台上的土坯建筑。

  曹桂岑认为,有了夯土技术,此地先民就能筑台,能筑台,就能筑城。难道这座土台子,是座龙山文化古城址?

  城墙就这样发现了。最终发掘出的城墙底部宽13.5米,上部宽8至10米,残高3.65米。

  1980年,考古人员在西墙和南墙开了两条探沟,后又开了8条探方。为找到城墙缺口(城门处),工作人员在南城墙正中开一个探沟,发现了陶质排水管道,“灰色,陶质较厚,上拍印绳纹。”曹桂岑回忆。再向南发掘,开一个探方,两个门卫房出现了,又出现了新的陶质排水管道。

  因为平粮台挖土烧砖不止,它的保护迫在眉睫。曹桂岑进京汇报,去国家文物局争取保护经费。“汇报后仅仅过了12天,国家文物局批复了10万元保护经费,国家将土地全部征购,平粮台遗址得救了。”曹桂岑回忆称。

  ◎神秘的车辙印

  平粮台现已进入第二个发掘期,仍在持续取得丰硕成果。在平粮台遗址现场,由现在的发掘队所建的文物保护室,里面仪器配备齐全,工作人员正忙碌工作。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现任发掘队长曹艳朋说:“我们改变以往依托单位实验室进行文物保护的模式,在发掘工地建立文物保护室,配备专业文保人员,将保护工作前置至发掘工地,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的时效性。”

  平粮台遗址当下的考古工作,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开展包括考古年代学、古人类学、同位素分析、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景观考古和成分分析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各项工作均有专人负责,有序推进。他们召开学术研讨会,组织“龙山时代的中原——以墓葬为视角学术研讨会”。还在河南博物院举办“手铲释宛丘——淮阳平粮台遗址考古发现成果展”。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在全国找考古基地,平粮台有房有城址有墓葬,符合要求,2016年,此地成为北大学生的考古实习基地。“北大文博学院学生三年来实习一次,实习生是大三学生和部分研究生,来此实习半年,回去写论文。工地给每个实习学生开个5米×5米的小方,配两个民工进行发掘。”郑大勇说。

  新的发掘时期里,新发现多多。

  工作人员发现,古城外存有龙山晚期环壕,外围壕沟宽度一般在25米以上,南门外壕沟宽度明显变窄,初步推测,可能是因为此处正对进出古城的南门,为方便跨越壕沟,有意将壕沟变窄。这体现了古代先民科学的规划意识。

  2011年,工作人员做遗址周边遗存调查,发现平粮台古城遗址周边存在一个同为龙山文化时期与城址相关的约50万平方米的大型遗址台地。

  工作人员新发现了多组排房,更多的陶水管道、陶水井等。还发现了层层叠压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道路,至少可以分为四期道路。第二期道路垫土中,发现一片玉冠饰片状残片,透雕,表面平整。它的发现,是平粮台重要价值的又一佐证。

  除此之外,还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多座墓葬。

  更为惊人的是,2015年,发现了疑似“中国最早的车辙痕迹”。

  城内南部偏西位置,工作人员发现有碎陶片铺垫的龙山文化时期道路,已发掘探方暴露的部分长约4.4米,宽约3.25米,局部保存相对较好的路面之上,有四条疑似车辙的痕迹,其中一条比较明显。之后,北大文博学院专家到现场察看,从形态各方面观察,基本认可是车辙遗迹。

  “如果能确认这些痕迹确系龙山文化时期的车辙,那将把我国用车的历史由二里头文化二期,提前到距今43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晚期,将我国古代用车历史向前追溯了几百年,学术价值很高。”曹艳朋说。

  文明形成的四要素,是城市、文字、青铜器和大型宗教礼仪型建筑。考古专家李伯谦教授所著《感悟考古》一书中认为:“淮阳平粮台城址门卫房、大型殿址和陶排水管等设施的出土,如果不是国家产生的象征,又该作何解释?”

  许宏认为:“以平粮台为代表的早期城市是在大规模的社会改组和重建中诞生的,汇集诸种代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高水平的文明要求于一处,是具有权力中心性质的高级聚落形态。这一时期的城市具有规模小、独立性强、存在时间较短、城乡分化不甚明显等特点,呈现出城市初期所特有的面貌。”

  平粮台遗址发掘中持续的收获,给人们不断带来惊喜。笼罩在这座古遗址上的诸多谜团,将会逐步被揭开。(记者 张冬云)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