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使文化有活力旅游添魅力

2019-05-16 10:45:03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刘征宇

  从今年春节期间推出“春满中原·老家河南”系列活动揽金180.3亿元,到4月份河南省生态旅游招商暨文化产业项目洽谈会签约金额577亿元,再到“五一”小长假期间超230亿元“真金白银”的旅游收入,一次次的“大手笔”印证了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为文化扬“帆”,实现了文化和旅游的共赢。

  光辉灿烂的历史铸就了辉煌的中原文明,大自然的馈赠造就了壮丽的河南风光,也为河南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厚资源。自去年11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在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实践中,加强顶层设计,从理念变成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众多优质文旅产品,激发多层次消费能力释放,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文旅融合发展河南有“富矿”

  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部《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让世人认识了少林寺,也带火了旅游产业。这是一部电影带动旅游,拉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鲜活样本。

  把镜头拉回到现在:今年牡丹文化节期间,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遗址,中外游客络绎不绝……这只是文旅融合浪潮中的一朵朵浪花。

  文旅融合,河南有最佳的资源。全省4万多个旅游单体资源中,人文类占了63%;1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文化类景区占11个。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三山”区域就有10个5A级景区和70多个4A级景区,这样的规模和总量为文旅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旅融合,如何实现1+1>2?省文化和旅游厅成立之初就规划了清晰的蓝图,以文化创意为依托,全域旅游为主体,品牌建设为重点,以“文化+”“旅游+”“互联网+”为平台,培育优质的文旅产品,满足更多的消费新需求。值得期待的是,全力打造的“老家河南”“中国功夫”两张牌以及中华古都游、中国功夫游、中原山水游、黄河丝路游等4条精品旅游路线,将迎来新一轮文化旅游热。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正当时

  今年是我省文旅融合元年。省文化和旅游厅明确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的方向,提出了智慧旅游、数字文化走在前以及民宿发展争最快、文旅项目争最优、品牌宣传争最好四个目标。如今,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我省作为全国全域旅游全息信息化建设试点之一,正在加紧建设省、市、县三级联网的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智慧旅游大显身手,让游客旅途不再变“囧途”。云台山、龙门石窟等多家景区,通过一部手机轻松搞定入园难、如厕难、停车难等难题。

  民宿发展也正在河南大放异彩,涌现了焦作的云上的院子等一批网红民宿,不仅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还传承发展了当地特色文化,被业界誉为新民宿行业的“河南现象”。

  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把民宿作为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深化全域旅游发展,助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在全国率先启动民宿资源普查工作、加快出台支持民宿发展的意见、制订民宿标准,先期选择30个重点县、100个乡村作试点,新运营100个民宿品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省首届民宿大会上签约了40多个项目、引资50亿元,将带动至少200个乡村致富奔小康。

  丰富文旅创作,不仅让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活”起来,也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今年我省启动了首届全球文旅创作者大会,借助携程、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和现代传播手段,让河南美景、美食、美宿以及非遗技艺走向世界成为网络热点,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

  消费新需求催生新业态

  在《大宋·东京梦华》中,跟随演员穿越回唯美大宋;在《武则天》中感受大唐盛世繁华……我省依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的实景演出剧目每每上演几乎场场爆满。

  这正是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新需求的典型案例。伴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催生了一批前景好、有特色、有内涵的新型文化业态。如郑州国际产业园在中牟县设计建设了九大主题园区,占地130平方公里,华谊兄弟电影小镇、只有河南·戏之国、海昌公园将投入运营,一大批文旅项目正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生态游、乡村游、近郊游等自驾短线游呈火爆趋势。星罗棋布的1000余个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成了市民出游的首选,遍布城乡的博物馆也成为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到景区“打卡游”,更愿意选择看民俗、看历史、看文化,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品质旅游。未来,我省将继续探索文化、旅游、生态之间产业融合,打造全域化的文化旅游新空间,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记者 温小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