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2月4日电:研究人员近日在河南省荥阳市汪沟遗址出土瓮棺里的头盖骨附着物和瓮底土样中,检测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桑蚕丝残留物,表明当时亡童曾用丝绸包裹下葬。
3日在郑州召开的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说,汪沟遗址发现的丝织物残存,与此前青台遗址瓮棺中出土的织物为同类丝织物,结合巩义双槐树遗址发现的骨雕家蚕,确切证明中国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经开始育蚕制丝。
青台、双槐树、汪沟等遗址地处郑州仰韶文化聚落群,是黄帝时期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核心地区。
出席发布会的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根据碳化痕迹孔隙和残留纤维的电镜观察,科研人员在瓮棺内提取的炭化织物中发现了绞经织物,借助该馆自主研发的酶联免疫技术,最终确认这是丝织物残存。
“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丝织品,距今5300至5500年。此前良渚文化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织品距今4200至4400年。”顾万发说,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时的丝绸技术已趋于成熟。
据顾万发介绍,出土残片中有一块“绫罗绸缎”中的罗织物,且经过染色处理。为防止掉色,先民对这块染色罗进行脱胶,生丝脱胶后称熟丝,这块罗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熟丝丝绸织品。
201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设立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进行纺织品相关文物分析检测鉴定等工作。为探寻丝绸起源,2015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展“寻找中国丝绸起源”考古项目。
“郑州发现对丝绸起源研究意义重大。蚕作茧自缚后会破茧升天,先民用丝绸包裹下葬,寓意逝者重生。瓮棺多为小口尖底瓶,形似蚕蛹,更体现了先民对蚕神的崇拜。”赵丰说,也许正是因为原始崇拜,先民才会去驯化野蚕,使用蚕丝。
距离青台遗址不足百公里的双槐树遗址,出土了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蚕雕艺术品。根据蚕的整体造型以及头昂尾翘的绷紧“C”形姿态,专家推测先民雕刻的是一只正处于吐丝阶段的家蚕。“这说明人们当时已非常熟悉蚕的生长习性,可以驯化家蚕。”顾万发说。
发布会前,中国丝绸博物馆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建立工作站,以加强考古单位与科研基地的协作,寻找探索丝绸起源的新方法。
“以往的技术手段难以实现对碳化纺织品纤维材质的检测。随着酶联免疫技术的优化和检测成本的降低,我们将开展更广泛的样本检测,以期勾勒出这一地区的丝绸起源分布图。”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周暘说。(记者桂娟 李文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