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四十八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抢粮囤粮?没必要!
4月7日,安阳市安化集团工作人员在搬运一袋袋尿素产品,等待装车销往各地。 王建安 摄
4月8日,沁阳市柏香镇柏香三街村村民在麦田施撒复合肥。 杨帆 摄
4月5日,中储粮管理总公司河南周口直属库粮仓内,工作人员在巡视检查储存情况。 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近段时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的国际粮食市场异动,引起了大家对河南省粮食安全的担忧,很多人关心粮食供应够不够、要不要囤粮?
4月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四十八场新闻发布会,重点回应粮食流通、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粮油加工转化、粮食保供稳价、粮油供应保障等社会关切问题。
储备
河南省粮食库存处于历史最高位1亿人口粮绝对有保障
“河南省粮食连年稳产丰产,粮食库存处于历史最高位,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健全,以现有的粮食供应能力,不仅可以满足本省1亿人的日常消费,还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刘云坦言。
河南省粮食长期保持产量大于消费量的状态。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产势头,2019年达到1339.08亿斤的历史最高水平,已连续14年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以目前的产能,保障河南省1亿人的粮食消费没有问题。此外,按全省常住人口计,人均占有粮食695公斤,明显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也高于全国470公斤的平均水平。
刘云说,目前河南省粮食库存处于历史最高点,其中口粮占九成以上,粮食库存/消费比不仅远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7%至18%的粮食安全线,同时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库存主要包括政府储备、政策性粮食库存和商业库存。其中政府储备用于应对全局和局部紧急状况,虽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各地都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但还没有动用各级政府储备这个“家底”;政策性库存是执行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形成的,这部分库存目前量比较大,从现在交易情况来看,并不活跃,成交率很低,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粮食是多了而不是少了。
“居民家庭没有必要担心粮食短缺和价格大幅度上涨,没有必要在家囤粮,正常消费购买就行了。”刘云说。
产能
八成涉粮企业复工复产小麦粉产能每天2.31亿斤
“河南省不但是口粮生产第一大省,也是口粮加工第一大省。”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产业发展处处长王玉田说。
数据显示,2019年,河南省入统成品粮加工企业774家,日处理粮食能力达到5.29亿斤,实际日产成品粮达到1.01亿斤;粮油食品加工企业304家,日处理粮食能力达到0.63亿斤,实际日产粮油食品0.22亿斤。按照河南省0.96亿常住人口计算,可以为每人每天提供1斤多的成品粮和粮油食品,远远超过公认的0.8斤成品粮的供应量。
目前,全省成品粮和主食加工企业已逐步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已从2月6日的15%提升到4月7日的83%。以小麦粉加工企业为例,截至4月7日,复工复产企业407家,产能达到每天2.31亿斤,约占全省设计产能的62%,这个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往年产能利用率45%左右的水平。
“以河南省小麦粉加工企业目前的开工率来看,不仅满足了河南省的供应需求,还满足了湖北等周边受疫情影响较重省份的小麦粉供应。”王玉田介绍,截至4月7日,全省粮油加工企业中(不含商贸企业),小麦粉库存3.7亿斤,大米库存0.48亿斤,面条库存0.28亿斤,速冻食品库存0.54亿斤,方便食品库存0.05亿斤。
流通
与多地进行长期稳定产销合作省内省际间粮食物流通道顺畅
河南国粮食生产向主产区集中程度愈来愈高,疫情防控期间河南在省际粮食流通方面有无受到影响?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二级巡视员徐富勇说,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小麦产量全国排名第一,不仅解决了本省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向省外调出大批原粮及其制成品,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粮食市场的稳定。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信息中心,依托主要铁路、公路干线和水运系统,形成了“河南—华南”“河南—华北”“河南—华东”“河南—西部”“沿淮河、沙颍河、唐白河水运”等五条跨省粮食物流通道。随着河南省粮食加工企业、储运企业复工复产,产能和运输能力基本恢复正常,不仅可以做到省内粮食的有序流通,还可以根据需求满足省际间粮食调运,推动粮食有序高效流通。
“目前,河南省已经与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河南省许多企业与外省的储备粮企业也都有长期合作关系,省内和省际间粮食物流通道目前十分顺畅。”徐富勇说。
徐富勇介绍,下一步,河南省将进一步发展特色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合理建设跨省粮食流通通道以及省内粮食流通通道,确保粮食流通顺畅高效。(河南日报记者 李若凡)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