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8月17日电(记者 李文哲)8月15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术座谈会在郑州召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是我国最早进行夏文化研究的学术单位之一,涌现出郑杰祥等一批夏史研究大家。近年来,该院围绕夏史研究中的关键人物,多次召开国际性大禹文化研讨会,并出版相关学术成果,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承哲在致辞中指出,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拉开了考古学探寻中国文明起源的序幕,填补了文化序列发展中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夏文化探索研究,是事关中华文化探源、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大事,要积极推动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在考古发现、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宣传普及、交流互鉴等领域取得新成果。
座谈会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杰祥、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方燕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星光、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玉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郜向平、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魏继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等围绕会议主题先后进行发言。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为调查“夏墟”,率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探索夏文化的序幕。60余年来,二里头遗址累计发掘面积4万余平方米,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二里头遗址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揭示了以大型夯土建筑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为代表的器用制度等王朝礼仪制度及王朝国家的诞生过程,是最早国家的代表,是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态的重要对象,在夏商历史与考古学研究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学术价值。
通过对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专家们认为,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从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角度加大研究,利用考古发掘、文献记载等推进研究向纵深发展。在夏文化探索中,尤其是在考古发掘中,要注重文字资料,但不应拘泥于对文明要素中诸如文字的特别强调,要从考古材料中提炼出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要素。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