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藏粮于技开新境——“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四
2021-06-04 10:09:44来源: 河南日报编辑: 万庆丽责编: 石丽敏

藏粮于技开新境——“看麦收话重任”系列观察之四

6月3日,洛阳市孟津区常袋镇姚凹村的千亩优质小麦基地里,村民感受着麦收的喜悦。郑占波摄

  6月3日,杜焕永的2000多亩小麦开始收割了,5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不停作业,5天后就能全部颗粒归仓。

  杜焕永是安阳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流转土地2000多亩,小麦种植基地辐射周边18个村,年机械化服务面积3.9万亩,被当地人称为“农民CEO”。

  这么多地怎么种?答案是靠科技。“目前,我们的玉米、花生、小麦生产都已经做到了全程机械化,既提升了效率,也节省了人力、物力。”杜焕永说。

  “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粮食生产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正描绘着丰收新图景。

  ■为农民“解放双手”

  王洪几天前才从郑州赶回老家淮滨县谷堆乡周庄村,除了种地,他还在郑州开滴滴专车。

  “以前除了农闲时候,地里离不开人,现在耕种管收基本不需要出力,种地真容易。”5月31日,看着收割机20分钟就把自家的几亩小麦收割完,王洪不住地感慨。

  除了提供深耕深松、播种、喷防、收割等一条龙作业,在河南,不少农民合作社还推出了统一的管理模式,不仅极大解放了生产力,也推动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说,农业科技进步,就像为农业提供了一个人工智能的高效运行系统:种子是“芯片”,良好土壤肥水栽培是“充电宝”,药物是“杀毒软件”,机械化信息化设备是“模块”,协调配套融合才能产生好的效能。

  近年来,河南省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3%,拖拉机拥有量340多万台,谷物联合收割机30多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3%,小麦综合机械化率达98.8%,农机总动力位居全国第二,越来越多的农民挑上了农业现代化这根“金扁担”。

  ■让高产稳产成为可能

  “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核心要素,也是粮食生产的“芯片”。

  在河南省,小麦持续增产,良种的贡献率接近50%。

  仅靠种子远远不够。“就像孩子,基因再优秀也要看后天培养。”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说的“后天培养”指的是良法,要把最好的品种种在最适宜的地方,用最好的方法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6月2日,在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种粮大户陆爱东的260亩小麦即将迎来丰收。据测算,每亩产量750公斤左右。

  陆爱东虽然是个种田老把式,但科技的力量还是让他心服口服。“去年秋播比常年晚了10天左右,过完年遇上两次倒春寒,前两天大风将近10级,但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我的麦子没受到大影响。”从“靠经验”到“靠技术”,良法让高产稳产成为可能。

  除了应对土壤、气候等客观环境的变化,种植技术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发生变化。

  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专家李向东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是解决温饱,那时候的种植目标就是高产。而现在,人们对粮食品质有了更高需求,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就成了粮食生产的重要目标。

  基于此,河南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打出“藏粮于技”的组合拳,助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5年来,全省粮食总产量先后迈上1200亿斤、1300亿斤两大台阶,中国碗盛上了更多的河南粮。

  ■把技术“种在”田间地头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为了把好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我省建立了完善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辛钧安就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长葛市农科所的一名农技人员,从年初到现在,辛钧安一天也没闲着。到田里查看苗情、到农户家里进行指导,还要随时在“新型职业农民”微信群里答疑解惑。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及时向上级专家请教。

  像辛钧安这样的农技人员,全省有3万多人。他们中既有“名教授”,也有“土专家”,毫无保留地向4400万农民义务传授种植“秘诀”。

  据统计,2020年全省已推广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生态环保的主推技术1400项以上,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累计培训各类高素质农民110万人。

  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农业科技创新被赋予了更高使命。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要打好“藏粮于技”组合拳,不仅要夯实种业创新发展基础,打造全国育种、制种、供种新高地,还要提升农机装备水平,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推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充分挖掘科技增产效能。

  中原熟,天下足。依靠科技的引领支撑,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底气和信心。(河南日报记者赵一帆)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