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大坝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摄
南阳市城区。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摄
不久前召开的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让更多人的目光聚焦到南阳。
此次会议明确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与信阳、驻马店协作互动,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省级层面首次“官宣”南阳为副中心城市,沸腾了南阳这座豫西南重镇。白河两岸,大潮涌动;卧龙之地,腾飞有期。
从区域到省域
——南阳为何走上前台
在南阳的发展史上,2021年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
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考察调研,对加强水源区保护、做好移民后续帮扶、抓好粮食生产、发展中医药、培育特色产业等作出重要指示。每一份嘱托,都饱含着浓浓深情;每一个指示,都寄托着殷殷希冀。
10月,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
对南阳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要真正掂出南阳跻身副中心城市的分量,需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审视。
11月1日至3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南阳市调研时指出,河南省党代会作出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的重大部署,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是实现“两个确保”目标、优化省域发展格局、完善中原城市体系、加快南阳发展步伐的重要举措。
在2021年4月发布的河南“十四五”规划中,南阳的定位还是“新兴区域经济中心”;半年之后,南阳便一举跃升为全省“副中心城市”。
从区域到省域,一字之差,意味深长。
从偏居豫西南的普通地市到全省瞩目的副中心,南阳为何能脱颖而出、走上前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未来的竞争,将会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都市圈、城市群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风口”,也是未来5至10年中国发展最大的“结构性潜能”。
在我国的经济强省中,江苏省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就有4个,9个城市的GDP超过5000亿元。广东、山东、浙江等强省GDP过万亿元的城市均在2个以上,GDP超过5000亿元的城市至少有4个。每一个经济强省,都呈现出超强城市的多点开花与多轮驱动。
反观河南省,郑州市一城独大,洛阳市GDP前年刚刚突破5000亿元大关,其他城市均在4000亿元以下。河南省GDP增速在中部六省中连年靠后,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造成这一不利局面的因素错综复杂,但都市圈、城市群发育不完善,中心城市少、带动能力弱,无疑是其中最为明晰的症结。
与河南省毗邻的湖北,早在2003年就明确了以武汉为主,襄阳、宜昌为副的一主两副发展战略。在各种利好政策加持之下,襄阳、宜昌经济发展异军突起。
以与南阳地域相邻、人文相同的襄阳为例。长期以来,襄阳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低于南阳。2006年,南阳GDP总量为1203亿元,襄阳仅为675.2亿元。但从2012年起,襄阳GDP开始超过南阳。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襄阳GDP达4812.84亿元,超过南阳近1000亿元,将南阳远远甩在身后。
武汉、襄阳和宜昌三城合力,将湖北绝大多数区域纳入辐射范围之内。2010年之后短短10年,除武汉外,湖北各省辖市经济总量的全国排名均攀升了20个位次以上,咸宁和恩施更是提升了64名和52名,湖北也因此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
赢得群雄逐鹿、你追我赶的区域竞争,河南急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省域发展格局、完善中原城市体系,河南需要培育郑州、洛阳之外新的承担经济发展核心带动作用的城市。
早在2014年,“省域副中心城市”理论的首倡者、湖北省社科院学者秦尊文就提出,河南省城镇体系结构不够完善,急需在豫西南和豫南地区设立一个省域副中心城市,而南阳正好可以担此角色。
赋予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既符合规律趋势,又是现实急需。
在秦尊文看来,南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条件十分优越。首先,南阳地处郑州、西安、武汉三大都市中间,且距离三大城市均在300公里左右,交通区位优越,城市规模较大,有利于担当“二传手”,也拥有相对独立的辐射空间。其次,南阳产业基础扎实,综合实力较强,经济规模长期在全省居第3位,具备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
事实上,由于远离省会郑州,无论是中原城市群规划,还是后来的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圈等战略,南阳始终处于河南发展战略的外围层面和跟跑梯队,高端生产要素和人才持续外流,错失了许多发展良机。因此,南阳对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渴望极为强烈。
从南阳火车站的变迁引发的热议中,人们就能清晰感受到南阳人对现状的不满与对未来的憧憬。
始建于1970年的南阳火车站,其造型被南阳百姓吐槽为“电视机后盖”。在南阳人的潜意识里,这种造型就是南阳市尴尬处境的写照:长期居于幕后,发热但不发光。
2018年12月,改建后的南阳火车站新站房正式启用,其造型就是最能代表南阳古风汉韵特色的“卧龙腾飞”。一年之后,南阳东站启用,其设计理念仍然是南阳人念兹在兹的“卧龙腾飞伏牛奋进”。
渴望腾飞奋进,南阳壮心不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