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四五”大数据发展规划发布 郑州将打造数智治理示范城市 力争5G基站超4万个 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破千亿元
全市5G基站规模超过4万个,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郑好办”APP日均活跃用户达到100万人……郑州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郑州市“十四五”大数据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大数据健康发展和广泛应用,全面强化大数据对经济和社会的引领带动作用。
《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郑州大数据发展迈上新台阶,设施、技术、产业三大基础支撑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部地区一流水平,政务治理、社会服务、数据赋能三大核心应用能力国内领先,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完成,形成以大数据为驱动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有力支撑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初步建成全国数据赋能创新示范区。
基础支撑水平大幅提升
按照“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整合设施、数据、技术、能力资源,建成“物联、数联、智联”的大数据基础设施,赋能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产业发展等应用场景,全面支撑全市大数据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大数据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开展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可视化等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开发高能低耗服务器、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等大数据核心产品,开展以场景应用为牵引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大数据相关技术的融合创新。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大数据发展相关战略部署,推动大数据核心产业快速发展,依托现有优势产业基础,着力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数据安全等产业,探索发展数据交易产业,强化大数据产业基础支撑,打造引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的战略新引擎。
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共用,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链条全面延伸。全市5G基站规模超过4万个,5G网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至2400G,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物联网服务支撑能力实现全国领先。
核心应用能力全面强化
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完善城市大脑的底层架构,构建“即时、全量、全网、全视频”的城市大脑核心能力,加速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程。推进跨部门体制机制创新工程、跨层级统筹治理工程、跨地区协同治理工程和跨系统服务重用工程数字治理“四跨”工程。
构建集全面感知、深度分析、统一指挥、主动服务、智能运行、科学决策、联合监督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网统管”体系,形成“数据汇聚、在线监测、事中监管、协同联动”一体化社会治理模式,打造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特大城市数智治理示范城市。
以民生服务的精准化和泛在化为目标,规范“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强化需求识别,优化入口流程,完善服务内容,拓展多元渠道,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强化社会资源的引导和融合力度,提升本地生活数字化水平,强化社会服务供给能力。“郑好办”APP日均活跃用户达到100万人,数据赋能成效显著,形成一批全国标杆性的示范应用。
以数字化升级改造为导向,强化制造业大数据在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推进重点领域创新试点示范,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新模式。深化大数据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服务业数字化场景,促进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完善农业数字化生态,强化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发展基于数据分析的智慧农业。
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
以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为前提,以健全数据资源应用安全为导向,强化数字资源安全防护,加大数据安全技术应用,深化安全运营和安全监管,基本建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数据安全立体保障体系,政府和公共企事业单位数据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比例不低于15%,重点行业领域安全应用不断深化,中小企业网络安全能力显著提升。
在保障措施方面,完善政务服务、财政投入、政府采购、应用示范、重大项目实施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政策配套,营造大数据发展政策环境,支持大数据基础设施、数据共享与开放、数字郑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等大数据重点建设工作。加速市属各级信息机构整合,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对政务数据进行统管整合,全面提升数字治理能力,开展信息业务协同能力培训,提升政务信息化水平。利用国家及省级大数据方面的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大数据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或政策性补贴。整合现有各项产业扶持资金,加强对大数据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大数据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构建、重大应用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加速器建设,明确奖补方向和持续补贴机制。构建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本地大数据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资源整合,支持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设立各类科研教育分支机构,鼓励高校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鼓励大数据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建立人才培训与实践基地,积极寻求国内外著名高校在郑州设立分校,培养本土大数据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构建以高校、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的吸纳人才、培养人才、储备人才的大平台,打造“人才蓄水池”。(郑州日报记者 赵文静)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