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   舆情智库
再创历史新高 周口市夏粮总产量111亿斤稳居河南省第一
2022-07-20 19:52:01来源: 周口日报编辑: 张雨晴责编: 胡晓萌

  原标题:再创历史新高  我市夏粮总产量111亿斤稳居全省第一

  2022年以来,周口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克服农资价格上涨、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和个别地块冬小麦晚播等不利因素影响,夏粮实现增产丰收,全市夏粮总产量达到111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总产量稳居全省第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周口调查队对全市10个县(市、区)190个样本村、696个调查地块、2088个10平方尺样本进行实割实测调查和遥感监测数据评估,报经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核准,2022年周口市夏粮小麦的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为:全市夏粮小麦播种面积734.85千公顷(1102.27万亩),比2021年增加0.19千公顷(0.28万亩),增长0.03%;全市夏粮小麦单位面积产量504.90公斤/亩,比上年增加2.14公斤,增长0.43%;夏粮小麦总产量为556.54万吨(111.31亿斤),比2021年增加2.50万吨(0.5亿斤),增长0.45%。

  2022年周口市夏粮小麦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扛稳了周口责任。

  喜报传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周口调查队探寻了周口市今年夏粮实现三增长、再创新高的原因。

  党政同责稳面积。周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各级层层压实生产责任,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强化耕地用途管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农民种粮补贴,加大产粮大县奖励力度,各地统筹安排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同时,随着小麦等粮食价格有所上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2021年以来,粮食价格整体保持在高位,农民种粮收益提高,粮食价格的上涨,农民直接受益,有效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民的投入增加。同时各级政府进一步拆除违规占田的建筑,加之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垄地边减少,夏粮总播种面积小幅增加。

  应种尽种播种基础好。周口市强化责任担当,把应对连阴雨、做好秋冬播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克服秋汛影响,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非灾区面积等方式,确保秋冬播应种尽种。受“7·20”洪水影响,周口市贾鲁河沿岸小麦播期较常年推迟5至7天,但10月30日前基本完成播种,全市麦播实现了适播期内足墒播种,为一播全苗奠定了好的墒情基础,加之冬季温度偏高,小麦实现安全越冬,基本保证了苗全、苗齐、苗匀,出苗质量总体较好。

  多措并举促转化。周口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田间管理,多项措施精准发力。一是整地质量高,针对田间积水导致的土壤板结问题,实行深耕深松,确保了整地质量,全市深耕深松面积42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850万亩,药剂拌种、种子包衣、土壤处理面积分别达到662万亩、330万亩、535万亩,播后镇压面积365万亩,均比上年有所提高。二是早春麦田管理有效,入春以来,全市以中耕追肥、化除化控为主的春季麦田管理积极开展,返青拔节期一二类苗比例达到94%以上,较冬前有明显提高,苗情转化较为理想,奠定了良好的苗情基础。三是小麦生产中的重大病虫防控、统防统治和田间技术指导,取得显著成效。四是全市各级政府统筹调控,积极组织抗旱浇水,在小麦灌浆的关键时期,面对较为干旱的气象条件,各级政府积极组织开展抗旱浇麦和“一喷三防”全覆盖的小麦后期管理。五是生产条件持续改善。近年来,各地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粮食单产水平稳步提高。

  气象条件总体有利。综合气象部门的气象监测情况和国家统计局周口调查队调研指导情况,周口小麦播种后至整个越冬期,全市气温偏高,光照充足,“倒春寒”、春旱等灾害发生较轻,且土壤墒情较好,小麦长势持续转化升级,有利于小麦起身拔节、分蘖成穗;小麦生育期内空气湿度相对较小,小麦各种病害发生蔓延程度轻;灌浆期光照充足,利于籽粒灌浆和干物质积累,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条件良好,单位面积产量稳定提高。

  国家统计局周口调查队一位负责人表示,2022年周口市夏粮生产喜获丰收,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稳物价保民生、稳定经济大盘、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坚实支撑。(周口日报记者 任富强 通讯员 梁旭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