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   舆情智库
【河南这十年】汇聚一流科技创新力量 郑州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成效显著
2022-10-10 15:37:53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邓高靖责编: 胡晓萌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消息(仝瑞勤):10月10日上午,河南省委宣传部举行“河南这十年”主题系列郑州专场新闻发布会。近十年来,郑州市在加快科技创新、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效?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史占勇进行了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建成国家创新高地,聚焦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平台等各类创新主体培育,砥砺奋发、拼搏实干,带动创新要素集成,创新生态优化。近十年来,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合同成交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科技创新的核心指标,分别增长13.3倍、0.69倍、14.6倍、4.7倍,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

  更宽视野打造科技政策体系 形成中长期发展战略

  郑州坚持科技政策“靠前发力”,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郑州市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计划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覆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高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等全方位“1+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积极开展“国字号”改革试验,先后获批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试验区等,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等称号,为郑州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更高标准建设载体平台 汇聚一流科技创新力量

  郑州培育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由0增长到6家,国家级研发平台由2012年的29个增长到2021年的55个;加快推进中原科技城与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标志性工程;推进嵩山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7家河南省实验室在郑建设;推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投用全国第7家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实现全省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着力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和智能传感器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中科院过程所等大院名所在郑设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58家,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占全省的44%。截至2021年年底,郑州市各级各类研发平台,从2012年的1382个增长到4395个,成为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各类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更高质量培育创新主体 做强做大创新驱动发展主力军

  郑州深入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和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健全培育工作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的培育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42.8%增长到2021年的69.7%;大力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实施“智汇郑州”“郑州人才”工程,引进顶尖人才88名;健全完善人才引育、投入、流动、激励、评价机制,吸引100多万名青年人才来郑创新创业;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近年来,中铁装备研制出马蹄形盾构机、掘进效率提高了5倍,郑煤机10米超大采高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创造了世界煤矿支护装备新高度,河南省农科院完成的“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项目解决了中国优质强筋小麦产量普遍低于普通高产品种的难题。

  更大力度优化创新生态 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郑州全力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组织方式,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等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跨体制、跨区域、跨国界转移转化。2012年以来,郑州市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8项,占河南省获奖项目的50%。

  同时,郑州实施创新创业环境优化行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布局孵化器、加速器、小微产业园等,在孵企业达13694家。郑州市连续7年举办“郑创汇”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国内外1.1万多个项目参赛,孵化多个优秀项目。 

  “下一步,我们将紧抓时代机遇、战略机遇,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围绕‘六个一流’,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高地,奏响科技创新的中原主旋律、郑州最强音,切实肩负起郑州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历史使命。”史占勇表示。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