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   舆情智库
河南省政协委员李高鹏:推动新能源商用车高质量发展 河南应该怎么拼?
2023-01-16 16:56:02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邓高靖责编: 石丽敏

河南省政协委员李高鹏:推动新能源商用车高质量发展 河南应该怎么拼?_fororder_fd2ec1671a03f49af7efa470ce9c7f3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消息(张雨晴):开工建设新能源商用车基地、组建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创新中心……近几个月,河南在新能源商用车方面的布局动作不断,但未来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实现优势再造?1月13日,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郑州开幕。河南省政协委员、宇通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李高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推进河南新能源商用车高质量发展,应从完善政策、强化监管、汇聚人才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政策市场共振 新能源商用车迎来发展机遇

  “在新能源客车长足发展的带动下,新能源商用车增长加速。”李高鹏介绍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商用车销量占比只有18%,能耗占比却超过50%,排放超过65%。商用车作为我国碳排放大户以及交通运输的主要力量,是推动汽车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抓手,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2023年1月6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就《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提出统筹绿色与安全,推动保障性支撑电源建设,大力发展常规水电、气电、核电,推动煤电清洁低碳发展、优化发展布局,依托技术创新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构建多元化电力供应体系。“这将打破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减排质疑、提振市场信心,也将解除新能源汽车应用的后顾之忧,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发展。”李高鹏说,“这也有利于河南新能源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速。”

  相关企业超3万家 河南新能源商用车已具备技术优势和产业化基础

  河南的新能源商用车发展现状如何?“河南商用车产业基础深厚。”李高鹏说,目前河南共有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产业链上下游均有上市豫企涉足。其中,宇通集团从1997年开始投入新能源商用车研发,新能源三电技术、产业化能力及规模化优势行业领先。“河南新能源商用车已具备技术优势和产业化基础。”李高鹏说。

  据李高鹏介绍,2021年底,河南省渣土车、水泥罐车、轻型物流车、市政环卫车四类城市卡车保有量约22.06万辆,其中新能源1.35万辆,渗透率仅为6%。按照《河南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中2025年全面新能源化的目标,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空间和消费潜力巨大。

  政策、监管、人才 三条建议助推河南新能源商用车高质量发展

  目前,在政策鼓励和持续创新中,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性能得到较大提升,并在客车领域率先应用,整车能耗优于国外竞品,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形成了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

  政策市场共振,商用车新能源化加速,市场竞争态势也愈发激烈,既存在机遇,也迎来挑战。推进新能源商用车高质量发展,河南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拼”?李高鹏从政策、监管、人才三个方面,给出自己的建议。

  省级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新能源商用车协同创新发展工作组,制定河南省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发展协调机制,持续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研究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困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研发创新和专利技术转移转化运作机制,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定向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实现核心技术快速突破,并在鼓励组建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争取国家级技术创新项目方面给予专项经费补助,研究出台相关金融和财税补贴制度,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相关部门参考北京、深圳、内蒙新能源商用车推广经验,围绕车辆上牌管控、运营资质管理、路权管理、环保绩效评价、行业管理规范、技术质保管控等环节,研究制定一揽子监管举措,引导企业持续升级技术产品,确保推广车辆安全高效运营,保障购车用户权益,维护市场稳定和产业良性发展。

  对标“北上广深”等先进省市人才引进及奖励政策,相关部门出台河南省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特需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对引进人才的企业和单位实行分层级“引一补一”的补贴政策,相关引进和奖励费用纳入所得税加计扣除,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完善人才引进后户籍办理、子女就学、配偶就业、住房安置、个税减免等相关配套措施,提升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归属感。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