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   舆情智库
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2022年河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32.3万人次
2023-02-16 15:37:27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张雨晴责编: 石丽敏

  国际在线河南频道消息(邓高靖):2月16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河南省2022年度民生实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落实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2022年河南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32.3万人次_fororder_微信图片_20230216121226

发布会现场 摄影 朱亦锴

  据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甄介绍,202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作为十大民生实事之首,放在优先位置。一年来,河南省“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深入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进入快车道,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32.3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取证)403.2万人、高技能人才(取证)140.8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4%、168%、176%,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上,河南省5名选手代表国家参加3个项目的角逐,获得“两金一铜”,总成绩居全国第四,实现历史性突破。“‘两金一铜’,既有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也有传统行业的显著提升,标志着我省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质量跨上了新台阶。”李甄介绍说,2022年11月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显示,“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群众知晓率达94.5%,培训效果满意度达96%。

  河南省人社厅积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印发年度工作方案,完善工作推进和考核机制,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半年督导、全年总结,实施“月月评”,工作专班“挂图作战”,逐地、逐单位明确任务目标,制定考核办法,全面压实各方责任。人社、财政部门联合出台资金管理办法,提前预拨就业补助资金24.33亿元;教育部门创新职业院校、应用型高校技能等级认定政策,把“1+X”证书纳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住建部门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一试双证”;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进农业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建设,加大农业从业人员技能评价取证。

  河南加快推动“一县一品牌”建设,出台河南省人力资源品牌建设实施意见、“河南建工”“河南跑男”人力资源品牌建设方案,统筹推进10个省级、100个区域级人力资源品牌建设。省级层面,河南先后与有关行业龙头企业、学会签订共建协议,加强河南数字人才、健康照护人才培养培训,共同打造“河南护工”“河南码农”“豫农技工”品牌,2022年培训15万名以上数字技能人才、18万名以上康养照护技能人才、84万多名高素质农民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市级层面,各地着眼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大特色品牌建设,比如新乡市加大“新乡护工”“长垣厨师”“原阳预制菜加工”“红旗中医康养”等5大品牌建设、许昌市加大“鄢陵花木”“鄢陵康养”“禹州钧瓷”等7大优势品牌、驻马店市做优做强“平舆防水”“确山小提琴”“西平金剪子”“上蔡鞋都”“正阳花生”等6大特色品牌。

  河南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岗位人员定级、晋级评价。截至2022年年底,河南备案企业评价机构总数达到3900余家、总量居全国第三,开展评价200余万人次、居全国首位。

  2022年,河南成功举办全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7大领域遴选设置45个赛项,吸引1412名选手同台竞技,在全省掀起了“技能河南”建设热潮。在2022年世赛特别赛上,河南省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充分彰显了技能河南建设的丰硕成果。

  河南突出技工院校行业、地域、专业特色,全力推动全省97所技工院校精准对接产业、就业需求,加大急需紧缺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培训精准度、就业匹配度,促进高质量就业。河南持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建设,2022年省级财政投入近3亿元,遴选建设172个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创新实施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计划,支持31所技师学院优先在重点产业头部企业设立产业学院,扩大招生规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持续推进国际化合作,10所技师学院与发达国家企业、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2022年,全省技工院校招生12.95万人,居全国第三,其中技师学院招生10.63万人、跃居全国第二。

  技能是立身之本,人才是创新源泉。2023年,河南将围绕“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200万人、高技能人才80万人”任务目标,拉高工作标杆,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