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刘会强:地层深处的掘进先锋
2023-11-29 18:49:51来源: 中工网编辑: 万庆丽责编: 石丽敏

  他开着动辄几千万、上亿的盾构机设备行驶于幽深的隧道中,以每分钟仅二十多毫米的速度前行,高温、粉尘、潮湿和噪声……在不足三平方米的控制室里,他每天要坚守12小时以上。

  “我是世界上驾驶速度最慢的司机,却闯出了百姓出行、城乡发展的‘加速度’。”他就是中铁七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专业化盾构分公司总工程师刘会强。

  扎根地铁施工一线近13年,刘会强从基层盾构司机逐步成长为地铁施工领域科技创新标兵,他于尽头处开路,在平凡中闪光,先后获得河南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质量工匠、第一届河南省农林水利交通建设系统大工匠等多项荣誉,在地层深处的隧道中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初生牛犊”的掘进之道

  2008年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刘会强报了一个几乎没人听说过的冷门专业——盾构施工技术专业,从此开启了盾构生涯。

  “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大胆又正确的决定。”刘会强说,“当时我们国家的盾构机95%都依赖于进口,技术被外国垄断,所有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国家首届盾构专业的学生,因为没有成熟的教材只能到施工现场去跟机学习,而刘会强永远是笔记记得最多、细节观察最仔细、和老师交流最踊跃的那个。

  2011年8月,刚刚毕业的刘会强成为一名一线盾构施工作业人员,负责盾构掘进施工质量控制。彼时的刘会强,是这个行业的“初生牛犊”,身上带着一股子“拗劲儿”。

中国梦·大国工匠篇 | 刘会强:地层深处的掘进先锋

刘会强扎根地铁施工一线近13年,从一名基层盾构司机逐步成长起来,越来越热爱隧道内的一切。王威 摄

  “有人把盾构司机称为‘刀尖上的舞者’,毫厘之间就能决定一个工程的成败,我偏偏要把这项技术练熟、学透。”刘会强说,盾构机轻则数百吨、重则数千吨,有液压、机械、电气、流体、环流5大系统,30多个子系统,5万多个零件——这个“庞然大物”的操作,全掌握在盾构主司机手里。如果司机技术不好,可能造成机器损坏、地表沉降塌方、隧道轴线偏离等严重后果。

  正因为这项工作需要拥有巨大的耐心、细心以及过硬的专业技能,刘会强更深知自己要沉下心来,不能浮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为了从实践中学到更多技术,白天,刘会强“泡”在现场,跟着工人师傅们一起挖桩、推水泥,晚上扣图纸、翻阅资料、钻研难题。他习惯把工作心得一一记录下来。盾构机组装,掘进操作技巧、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密密麻麻的笔记中,写满了他对掘进技术的坚持。

  在创新中找到“人生坐标”

  2014年,眼看着自己的盾构驾驶技术越来越娴熟,成为公司内小有名气的“岗位技术能手”,但刘会强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

  “我不断反问自己,作为一名盾构司机,难道只是单纯的操作设备吗?这样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工作真的有意义吗?”无数个夜晚,刘会强辗转反侧,不断拷问着自己的内心。

  一次,由于导向系统数据不稳定,郑州地铁2号线三台盾构需要更换系统,只是一次简单的更换,请国外专家就花费了100万。

  于是,刘会强依托盾构施工一线,组建了盾构队QC小组,开始带领团队走上开拓创新之路。

  2018年,刘会强主持的《国产盾构极限半径条件下始发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历经三年攻关,破解了国产盾构在极限半径曲线上的始发关键技术,同时解决了盾构机闲置问题,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节约施工成本966.2万元,荣获河南省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

  坚守岗位13年来,刘会强历经24条地铁隧道、25.8公里掘进里程的磨炼,先后取得省、国家级科研创新成果35项,填补了多项国内盾构法隧道技术的空白,对盾构施工质量、效能提升、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行业内也有了响当当的名气。

  把匠心传承下去

  “我个人虽然获得了成长,但当前地下工程施工行业人才紧缺,具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技术人员缺口很大。”刘会强说,现在地下与隧道工程行业从业人员很多没有受过培训,与行业的飞速发展水平完全不相符合。

  为了给企业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刘会强坚持传授技术和经验、思想和作风并重的带徒方向,一方面注意培养技术骨干,定期开展研讨会,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工作,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时间对设计员、工艺员、数控操作工等开展多个专题的系列培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刘会强带领的盾构队QC小组小组首个创新型成果《盾构区间左右线相对掘进施工技术创新》荣获“河南省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和“全国工程建设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团队的凝聚力创新力显著增强。

  “师傅带领我们在困难面前冲锋陷阵、创新创效,在我们看来,他就是工匠精神的代名词。”他的徒弟陈冲说。

  在刘会强的带领下,一支集施工、科研协同发展、业绩一流的施工科研创新团队逐步开始在行业创新道路上崭露头角,并打造出一个个优质工程,在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发光发热。

  “我们这一代站在无数先辈的肩膀上,因此更要秉承匠心,沉下心去埋头苦干,坚定不移地做质量把关人,保证每一个工程都是精品,这样我们的隧道工程行业才会越来越好。”刘会强说。(王佳宁 陈梦雨)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