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如期上演。黄河飞龙、洛阳牡丹瓷、豫剧《花木兰》、确山铁花等众多河南元素登上央视春晚,为晚会增添了独特风采,更展现了河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黄河飞龙
当晚,在开场节目《如意舞步》中,焦作市级非遗黄河龙狮代表性传承人杨飞龙和其他舞者踩着鼓点、高举舞棒,9条彩色绸缎布龙经由他们的动作时而翻滚、时而游走,活灵活现地穿梭在舞台和观众席间。
“黄河飞龙”来自“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武陟县,是生活在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载体和智慧结晶,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
“黄河飞龙”是在传统舞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采用单人独龙舞法,通过高杆延展舞龙高度和表演空间,让龙腾飞起来;也可以多龙组合,进行群体表演。杨飞龙表示:“‘黄河飞龙’除了观赏性方面的艺术价值,还融入了太极、武术等元素,是一项易于学习推广的大众体育健身项目,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洛阳牡丹瓷
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国瓷”洛阳牡丹瓷亮相春晚,精雕细琢、瓷上生花,令人大开眼界,引发热议。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带李子柒制作牡丹瓷的洛阳唐白瓷烧制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学武。
“非常兴奋,也很自豪!”李学武表示,录制节目时,以春晚体验官身份来访的李子柒,尝试制作的是一款黄白色的牡丹瓷头饰,最终用在由各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同创作的整套成品服饰配饰中,光鲜夺目,十分抢眼。
从小受爷爷熏陶的李学武,长期以来就对陶瓷等中国传统技艺十分痴迷。1992年,21岁的李学武从部队光荣退伍,也是从那时起,他树立了今后的目标——将唐白瓷烧制技艺发扬光大。当时的唐白瓷烧制技艺在洛阳濒临失传,烧出来的瓷器颜色和器型都很单一,而且过于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投入陶瓷领域,承担起发扬唐白瓷烧制这项中国优秀传统技艺的重任。
豫剧《花木兰》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伴随着豫剧《花木兰》经典唱段响起,在戏曲节目《声动梨园》中,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惠头戴木兰冠,英姿飒爽,与众多戏曲界的名家新秀一道,共同展现中华戏曲的魅力。
第一次参加央视春晚的王惠,感触良多。“春晚承载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文化艺术荟萃的平台。作为一名戏曲工作者,能够通过春晚这个平台让更多观众感受戏曲、欣赏戏曲、爱上戏曲,我倍感荣幸。”
王惠是河南孟州人,国家一级演员、常派传人、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在豫剧行当中主攻旦角,以其宽阔明亮、丰厚圆润的嗓音,塑造了戏曲中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角色。
确山铁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山铁花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亮相开场视觉秀《迎福》,火树银花的铁花散落人间,惊艳全场,给网友带来了极大的愉悦和震撼。
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是流传于驻马店市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大型民间传统焰火活动。始于北宋,鼎盛于明清,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我小时候看过一次打铁花,被深深震撼!”杨建军回忆,1955年,他6岁时,确山城外举行了一次打铁花,他连饭都没吃,钻人缝里看了一场打铁花。铁花飞舞,鞭炮齐鸣,铁瀑倒悬,金花四溅,光着膀子的壮士驾驭着“飞龙”出没于火海金涛……这是何等的壮观和震撼,也在一个孩子心中种下了一颗旺盛的“种子”。 (河南日报记者 樊霞 姬姣姣 肖遥 王雪娜 张魏 刘晓波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耀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