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河南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公布
2025-03-13 08:58:33来源: 河南日报编辑: 张雨晴责编: 蒋硕

河南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公布_fororder_1

数据来源/河南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 制图/关茗元

  3月12日,记者从河南省统计局获悉,河南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公布。普查全面摸清了河南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经济家底。

  普查结果显示,河南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单位数量大幅增加,吸纳更多从业人员;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稳步增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劳动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经济发展壮大,河南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普查中,我们通过统筹开展投入产出调查,调整增加数字经济、财务指标、能源和生石灰生产情况、贸易商品销售类值及网络销售等调查内容,客观反映我省经济结构重大变化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成果。”河南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年末,全省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09.7万个,比2018年年末(2018年是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81.8万个,增长63.9%;产业活动单位227.9万个,增加85.6万个,比2018年年末增长60.1%;个体经营户586.2万个,比2018年年末增加156.9万个,增长36.5%。

  按行业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67.2万个,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2.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8万个,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11.8%;建筑业22.8万个,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总数的10.9%。

  按区域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量居前三位的省辖市是:郑州56.6万个,占总数的27.0%;南阳17.9万个,占总数的8.5%;洛阳15.2万个,占总数的7.2%。全省184个开发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上”法人单位22238个。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全省黄河流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分别为1.4万个、184.7万个。

  从资产看,2023年年末,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42.7万亿元;其中,第二产业9.2万亿元,第三产业33.5万亿元。从营业收入看,2023年,全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15.7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29.4%。

  河南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总体来看,河南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取了全省经济总量、结构、效益等关键指标信息,进一步明晰了河南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发展潜力,为明确新阶段河南总体定位、树立新时期河南发展的方向目标提供了重要数据参考依据。下一步,河南省统计局将积极组织各方力量深度开发应用普查资料,充分发挥普查数据价值,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提供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撑。(记者 胡舒彤)

  2023年,河南省政府印发《关于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通知》,河南省全面启动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什么是经济普查?

  经济普查是对国民经济的一次“全面体检”。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经济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3、逢8的年份实施。2023年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简称“五经普”。

  为什么开展经济普查?

  河南省开展的经济普查,全面调查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布局和效益,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家底”,全面了解河南省新时期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特征,深化统计现代化改革,更加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经济普查的对象是谁?

  河南省辖区内从事二、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五经普”获取什么时间的资料?

  “五经普”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23年年度资料。

  资料整理/胡舒彤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