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开门红”到“双过半” 河南怎么干(奋战二季度 确保“双过半”)
4月29日,洛阳隆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现代化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加紧生产调试一批新型环保设备,这批设备即将发往欧美市场。 郑占波 吕晓鹏 摄
不久前,河南一季度GDP公布,同比增长5.9%,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开局可谓良好,成绩殊为不易。
当前,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特别是中美关税战持续升级等诸多挑战,河南如何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接二连三”、圆满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4月29日召开的全省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动员部署会,给出了清晰路径和务实举措。
来之不易的5.9%
一季度以什么样的姿态起步,事关全年经济发展,也展现出经济大省勇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新出炉的河南经济“一季报”,让人眼前一亮。
5.9%,怎么来的?是全省上下拼出来的!
拼,早部署。起步就要冲刺、开局就要争先。2025年元旦后上班第一周,河南省就围绕扩需求、稳主体、惠民生、防风险谋划推出了28条政策措施,开足马力拼经济;1月19日晚,利用省两会召开间隙,全省拼抢一季度、实现“开门红”动员部署会召开,提出把各项工作往前抓、往前推、往前赶。立足早、着手快,省委发出动员令,各地发挥优势同心干。
拼,带头干。一季度,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围绕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科技创新等进行调研,赴京与国家有关部委举行工作座谈,召开会议部署经济工作,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以上率下、带头拼抢,全省上下比学赶超、对标竞进、争先出彩氛围浓厚。
拼,抓重点。围绕“四个奋勇争先”,河南出台实施方案,以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牵引,用好政策机遇,着力促消增投,注重稳外强内,持续补短强弱,全面防化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一季度,河南拼出了新气象、干出了新作为。
“接二连三”的底气何在?
一季度是发展风向标,二季度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期。保持好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接二连三”,河南有足够的底气。
融入大市场。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河南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最突出最有引领性的是市场规模大的优势。河南省正努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将更好集聚要素、配置资源、提升效率、推动发展。
构建大交通。地处中原腹地,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物流体系,不断提升对内对外开放能级,使得河南能够快速拓展国内外市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发展大产业。河南省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是很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全省已形成新型材料、先进装备、现代食品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多个千亿级产业链,产业结构正向“新”向“绿”向“智”加快转型,新动能发展强劲。
此外,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等,都是河南的底气所在。
底气足,方能稳得住。身板硬,才能为国家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确保“双过半”,河南出硬招
河南省要完成全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必须抓住二季度、答好“年中考”。
进入4月份,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力部署经济工作。4月18日,省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二季度经济工作;4月21日,省委财经委会议对做好全省经济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4月27日,省委常委会会议再次部署二季度经济工作;4月28日,《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若干政策措施》公布,围绕扩需求、稳主体、促发展、惠民生等方面推出24条政策措施;这次动员部署会,更是对二季度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部署,充分彰显了全省上下拼的姿态、抢的决心、干的劲头。
怎么干?此次动员部署会也给出了指导方法:要稳、扩、增用招,抓、扭、提用力,立、改、破用功,准、实、效用心。
具体而言,就是——
向统一大市场要机遇。今年我省召开的“新春第一会”就是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会,要抓住机遇、大胆探索、率先突破,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发展潜力充分释放。
向新质生产力要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把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向重大项目要支撑。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集成用好各方面政策,多策并举增加有效投资,滚动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新项目、好项目,更好稳经济、促发展。
向改革开放要活力。深化改革,着力破解一系列阻碍发展的堵点难点;扩大开放,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创新推动“空陆数海”丝绸之路发展,打造更高水平内陆开放高地。
越是风高浪急,越要稳如磐石。聚焦“四高四争先”,以创新破局、以开放拓路、以实干筑基,河南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交上奋战二季度、确保“双过半”的优秀答卷。(记者 马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