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驻村有期 发展不息
2025-07-03 09:32:28来源: 河南日报编辑: 蒋硕责编: 蒋硕

驻村有期 发展不息_fororder_p34_s

义马市新区街道付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左)和群众一起采摘花椒。 杨远高 苏浩然 摄

汝州市陵头镇王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向游客介绍农耕文化墙。 杨远高 崔高阳 摄

上蔡县程老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帮助当地引进冠鑫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提供就业岗位。 河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摄

  最近,鹿邑县“蹭饭书记”火了。一并带火的,还有“驻村第一书记”这个群体。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眼下,全省2022—2024年批1.3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已完成驻村工作回到原单位,新一批选派的3.3万名驻村干部已到岗履新。

  广大驻村第一书记正忙碌在田间地头、群众身边,不断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群众办实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接续书写新答卷。

  从驻进村里到“住”进心里

  “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伴随着标志性的开场白,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端着瓷碗,又一次叩开了村民的家门。

  这看似随意的“蹭饭”,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走访。他每次都自掏腰包带上鸡蛋、牛奶、面粉等慰问品,在百家饭的烟火气中倾听家长里短、困难诉求,用一碗面条打通了干群之间的“最后一米”。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点赞:“这才是脚底沾泥的好干部。”

  不当“走读”干部,不做“镀金”干部,董桂林的瓷碗里,盛着最朴素的真理:干部俯下身,民心自会暖。

  驻进村里,更要“住”进百姓心里,董桂林的故事并非个例。在中原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越来越多的驻村干部正在用各自独特的方式融入群众。

  2021年7月,季国民被派驻濮阳县梁庄镇于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村民对他并不热情,怕他待不长。

  如何破冰?挨家挨户走访,他发现,村民遇到困难,自己发愁,却不知道找谁,不知道怎么解决。

  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支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让组织强起来,让村民遇到事能想到你,想到组织,信任组织。”季国民想了很多办法。

  修一条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里的生产道路坑坑洼洼,村民念叨多年。驻村后,季国民协调资金,启动硬化工程。他和村干部天天泡在工地,待了一个月,直至1000米平坦的水泥路贯通。

  装一盏灯。“晚上娃娃放学不安全,老人遛弯儿得摸黑。”村民找到他,说村里26盏太阳能路灯25盏都“罢工”了。季国民第一时间打报告,向“娘家”市总工会求援,很快,不仅路灯修好了,又在路上新装了10盏路灯。

  挖一沟渠。今年春旱,于寨村的麦苗蔫得打卷。季国民蹲在地头,发现土渠渗漏严重,水流不到地尾就跑光了。他跑部门、递材料,党员群众一起挖渠基。650米U形渠贯通时,清冽的河水流进农田,也浸润了村民的心田。

  慢慢地,来找季国民反映问题的村民越来越多,依靠党支部解决困难的群众越来越多。“现在村民都有了共识,有事就找组织。”季国民说,“我们在服务群众中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没有一个好班子,各项工作都会陷入被动。帮强扶优村级班子,是帮扶工作的关键。驻村以来,季国民共发展新党员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培养后备干部3名。

  “为什么叫驻村第一书记?”季国民有自己的体会——第一,意味着“书记”这一政治身份是第一位的,必须把支部建设作为头等大事;第一,意味着要带头干事、带头服务、带头吃亏。

  今年2月份,全省进行了驻村干部轮换,新选派1.3万名第一书记、2万名工作队员完成入村。新力量带来新作风,班子强了,人心聚了,光景会一天比一天好。

  从一人驻村到多方联动

  一场大雨过后,上蔡县芦岗街道程老社区新修的村道不见积水,分外整洁。道路两侧,广玉兰和月季相映成趣。

  时间回到三个月前,程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梧桐树下,一场由修路展开的讨论会开得火热。

  “能不能把路修到我家大棚门口?”“排水沟得加宽,去年雨水倒灌淹了半亩玉米。”乡亲们讲得恳切,吴昊听得认真。

  吴昊是河南省水利厅派驻程老社区的驻村第一书记,和水打交道是他的老本行。立足水利优势,吴昊不仅争取来省级“四好农村路”专项资金,还为村里制定了专业科学的排涝方案。“500米老化下水道焕然一新,3座雨水井保驾护航,农田排涝基本畅通,积水点彻底根治,乡亲们再不用蹚水出门了!”吴昊说。

  畅通的道路打开了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在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程老社区因地制宜,在省农科院的技术支持下,探索出了“豌豆—玉米—玉米”“一年三茬”特色种植模式,相比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亩均收益翻了一番。

  再过几天,程老社区的第二茬玉米就要迎来丰收。

  一路之隔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旁边,由村集体建设的鲜食玉米加工厂已开始施工。

  社区农产品展销馆里,来自漯河市的直播团队热情叫卖,订单不断。

  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鲜食玉米产业链风生水起。短短几年,村集体经济从负数跃升至50万元。

  驻村帮扶,不仅是派驻一个人,更带来一方优势、一方资源。

  依托省农科院帮扶,滑县王庄镇大柳树村建起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形成了花生杂粮加工、优质果树栽培、优质小麦种植三大优势产业。今年,该村整村推进许为钢院士团队研发的郑麦1860优质小麦种植,朝着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坚实迈进。

  发挥省林业局资源优势,桐柏县朱庄镇粉坊村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引进油茶、连翘和珍珠花产业,发展司马光良种油茶基地3000余亩,传统香菇产业链不断延伸。“上有林业项目资金支持、下有专家一线指导,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们说。

  ……

  目前,河南共有派驻村1.3万个,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3.3万名,他们来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是帮扶村和派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从“单兵作战”到成为“支点”撬动系统力量,广阔的组织资源不断拓展着驻村工作的资源边界和能力上限,让乡村发展有特色、有抓手、有底气。

  从帮扶“输血”到持续“造血”

  6月30日,滑县城关街道史固村,村民正忙着搬运钢架、绑扎钢筋,搭建新的大棚,地里一派繁忙景象。

  “趁着西瓜下市的空档搭大棚,到时候正好种芹菜。”脱贫户郭国杰直起腰擦着汗说。9年前,在村里带领下,他流转11亩地经营大棚,夏天卖两茬西瓜、冬天产一季芹菜,不仅脱了贫,还住进了新楼房。“以前在外做苦力,如今在家门口种‘两瓜一菜’,收入挺不错。”郭国杰对眼下的日子很满意。

  “两瓜一菜”曾是史固村的零星产业。2015年,驻村帮扶力量注入后,“两瓜一菜”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1300余亩标准化大棚拔地而起,年产值达6500万元,70%农户因此受益。

  变化的关键藏在驻村第一书记郭彪的工作笔记里:“真正的帮扶不是搭一个大棚,而是教会村民怎么搭;不是建一个厂,而是让村民懂得如何建。”

  理念催生新实践。村委会旁一栋闲置的两层楼,在郭彪眼中是宝贵资源。依托军民融合办系统优势,他带领村两委深入企业学习、邀请专家调研评估,谋划在此开办自发暖热贴产品工厂。厂子村集体控股,村民可进厂当工人,也可投资做股东。“这可是个大好事儿!我们村马上有厂了,到时我也来当工人。”郭国杰喜不自胜。

  从搭大棚到建工厂,不直接发钱发物、不搞包办代替、不做短期项目,将闲置资产转化为村民做主的产业载体,树立“我的产业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村民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业者——2024年,史固村集体经济收入130余万元,内生动力十足。

  史固村的探索并非个例。

  舞钢市矿建街道张楼村,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引进芦笋种植项目,形成稳定产业模式,日收割量约2000公斤,带动周边30名群众务工,月工资约2500元。

  辉县市南寨镇凤凰山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帮助下争取到项目资金,盘活荒废的古山楂林,联合龙头企业“楂之恋”,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订单种植山楂,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增收40余万元。

  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物资输送,而是能力建设与产业培育的系统工程,当“带不走的产业”在中原大地遍地生根,当“用得上的技术”成为村民的生存本领,才能打破“帮扶一撤、发展就弱”的怪现象,形成“驻村有期,发展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驻村第一书记接力奔跑,现代化农业强省精彩可期、未完待续。(记者 赵一帆 刘一洁)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