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龙门石窟浅浮雕有望“数字永生”
2025-07-21 09:14:50来源: 河南日报编辑: 蒋硕责编: 蒋硕

  作为闻名遐迩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现存大小编号窟龛2345个、各类造像近11万尊。而这其中,精美的浅浮雕造像与纹饰最具千古匠心,同时也是长期以来的保护与修复难题。千百年的风化侵蚀下,有些深度甚至小于0.1毫米的浅浮雕受损风险很大,甚至可能逐渐消失。

  如今,对瑰宝的守护有了重大的突破性探索。7月17日下午,“探元计划2024”龙门石窟场景共创营开放日活动在洛阳龙门石窟举办,现场发布了聚焦龙门石窟浅浮雕高精度建模与数字化纹饰提取成果。

  记者从会上获悉,“探元计划2024”由腾讯公司携手龙门石窟研究院、武汉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聚焦龙门石窟魏字洞、莲花洞、古阳洞等进行数字化高精度采集,创新提出“基于精细光度立体的浅浮雕高精度三维重建方法”,并辅以“拓扑感知的局部—整体融合建模”策略,突破性解决了浅浮雕的非接触建模难题,对龙门石窟浅浮雕纹饰图案数据库进行全自动的信息聚合,为纹饰建库、图谱构建、基于纹饰的二次创作与传播提供支撑路径。

  “形象地说,之前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工作时,需在文物表面贴激光标志点,这可能导致文物受损,且效率低下。关节臂激光扫描仪工作范围有限,换站耗时且需确保设备固定。如今我们采用光度立体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无须接触文物,采集效率高且安全。”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首席架构师王朝阳现场分享了技术亮点。

  据介绍,该实践场景的落地,不仅是浅浮雕三维建模技术的典型应用,也为石窟类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知识重建提供了创新范式。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表示:“数字化让文化遗产从‘不可移动’到‘数字可触’,从‘专家可解’到‘大众可感’。数字化不仅是文物保护的工具,更是文化再发现、价值再表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通道。”(记者 肖遥 王雪娜)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