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晨光熹微,平顶山市鲁山县赵村镇小尔城村种粮大户黄明昊的身影已出现在稻田边。他俯身细察秧苗长势,眉头微蹙,随即拨通了镇农技中心的电话:“叶尖有些发黄,得赶紧看看咋回事。”同一时刻,相邻的宽步口村,玉米种植户李二奎正穿行在青纱帐般的玉米大豆套种田里,指尖捻着叶片仔细查看。夏管关键期,每一株作物都牵动着农人的心。
在赵村镇温汤庙村连片的水稻田里,嫩绿的秧苗如毯铺展。种粮户贾俊奇站在田埂上,手指着整齐划一的秧行,话语里满是感激:“秧苗刚插下,农技专家就‘追’到地头来了!不光手把手教施肥防病,连插秧机的行距都帮我调得分毫不差。”他弯腰拨开稻丛,露出湿润的泥土,“您瞧这根系,多壮实!对于今年的收成,我心里很踏实!”
这“追着跑”的服务,正是赵村镇今夏织就的农技保障网。该镇农技中心相关负责人匡鹏博介绍说:“全镇29个行政村,我们农技人员分片包干,全部下沉一线。”他翻开随身携带的田间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田块的墒情、苗情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我们开出‘一地一策’的方子。这块地要浅水勤灌促分蘖,那块地得赶紧叶面喷施营养剂,还有的需要立即防治二化螟……我们的目标就一个,那就是让秋粮根基扎得牢!”
炎炎夏日,天气高温高湿,正是病虫害高发的季节。稻田深处,农技员张工正指导农户配比生物药剂;不远处,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均匀洒下雾状药液。科学的管护、精密的防护,如同给良田撑起一把无形的保护伞。风吹过,稻浪起伏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着农人的期盼与辛劳。
赵村镇阡陌间的奔忙身影,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生动实践。“一地一策”的精准滴灌,解的是农情各异的燃眉之急;空天地一体的“智慧网”,防的是隐而未发的虫口夺粮。当科技与传统农事深度相融,当专家脚步与农户期盼同频共振,一幅粮安民稳的丰收画卷,正在鲁山大地上奋力铺展。(文 李晓统 杨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