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抗旱保秋 河南积极行动——“六问”回应公众关切
2025-08-05 08:55:43来源: 河南日报编辑: 蒋硕责编: 蒋硕

  7月以来,河南被持续高温笼罩,平均气温创下64年来新高,全省41%的气象监测站点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

  面对旱情,全省各地积极行动,多措并举、抗旱保秋。农田里,喷灌设备昼夜不息;水库旁,调水记录屡破峰值。又一场与旱情竞速的“夺粮保卫战”打响。

  这场关乎粮食安全与民生保障的硬仗牵动人心。8月4日,带着公众关切的问题,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了解相关情况,获取相关信息,深入解读当前旱情发展态势、应急处置进展及未来应对之策。

  一、河南当前旱情分布如何?哪些地方最为严峻?

  目前,河南省旱情主要分布在豫南和豫东地区的驻马店、周口、南阳等地,特别是驻马店旱情比较严重,农作物受旱面积达到了176.2万亩。从7月初干旱发生以来,全省已经累计浇灌1.24亿亩次,受旱地块普遍浇灌2—4遍,有效遏制了旱情的蔓延,保持了秋作物生产大局稳定。

  二、此轮旱情成因、特点分别是什么?

  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北上,跳跃幅度大,且北跳时间异常偏早。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北抬并控制河南省,由于下沉增温效应,加之相对湿度较高,出现持续性高温湿热天气。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旱情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极端温度高。7月以来,全省大部地区最高气温超过38℃,局部超过40℃;7月15日,全省111个县(区)最高气温超过40℃。二是过程雨量小。7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81毫米,较常年同期少五成以上,其中驻马店7月降水仅有6毫米。三是持续时间长。周口、漯河、驻马店、商丘等地部分站点35℃以上日数达15—32天,突破历史极值;驻马店、周口、商丘、信阳等地部分站点连续超过30天没有有效降雨。四是水位下降快。由于春夏连旱,抗旱浇灌贯穿春季、夏播和7月,受此影响,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平原区平均地下水位12.15米,较上年同期下降3.81米;一些地方出现机井出水量减少甚至不出水的情况。

  三、持续旱情会对秋粮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河南省秋作物的大头在玉米和花生,玉米在抽雄吐丝到灌浆结实、花生在开花下针到果实膨大这个时期,水分需求量大,也是反应最为敏感的时期。这一时期持续少雨又叠加干旱,对玉米开花授粉和籽粒灌浆不利,很容易造成花粉活性降低、授粉不良,出现缺粒、秃尖等情况;对花生而言,由于干旱原因,开花后果针下扎入土困难,下针后如果土壤过硬,果实膨大也会受到影响。

  四、抗旱保秋如何“保”,河南已采取了哪些切实有效的举措?

  针对当前旱情,河南省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抗旱资金,现金预拨中央1亿元“一喷多促”资金,下达6330万元抗旱资金,支持重点地区抗旱保秋。周口、驻马店分别安排下拨抗旱资金2000万元、900万元,支持应急打井、机井维修、调水引水、设备购置。农业农村部门统筹用好115万眼机井,持续做好机井检修,便于群众浇灌。针对机井不足、群众排队情况,周口、驻马店两市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打应急井1.88万眼,同时发挥沟渠连通成果,组织水泵抽引河水补源,挖掘浇灌潜力。水利部门6月下旬以来组织大中型水库引水11亿立方米,并调引黄河水支援周口等地抗旱浇灌。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于7月中旬开始,启动干旱灾情一周两次报告制度,派出18个省级秋粮专家组和9个抗旱保秋指导组,深入生产一线,指导群众科学抗旱。全省专家和农技人员累计下乡指导4.91万人次,举办培训857期,指导培训农户80.68万人次。

  五、未来天气如何?是否有缓解旱情的转机?

  据省气象台预报,8月5日,河南省淮河以北多云,有分散性阵雨、雷阵雨,其中北中部、东部部分县市有中雨,局部大雨或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他县市晴天间多云。济源、焦作、新乡及黄河以南大部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中部、西南部部分县市可达40℃至42℃。6日,全省多云到阴天,有阵雨、雷阵雨,其中黄河以南部分县市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南部部分县市最高气温可达37℃以上。7日,南部、东部阴天,有小到中阵雨、雷阵雨,其中东南部部分县市有大到暴雨;其他县市多云间晴天。8日到9日,全省大部有小到中阵雨、雷阵雨,其中西部、西北部和南部部分县市有大雨,局部暴雨。10日,北部、南部有分散性阵雨。11日到13日,南部有阵雨、雷阵雨。

  总体来看,8月6日起河南省多对流性降水,呈现“面弱点强”的特点,高温天气有望逐步缓解,但局部墒情不足的地区,旱情仍将持续。

  六、有旱就可能有涝,当前已构建起哪些防范“旱涝急转”的应对机制?

  有旱就可能有涝,排涝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沟渠连通。为严防旱涝急转造成大面积农田内涝,农业农村部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启动了农村沟渠连通集中整治,全省共投入资金51.12亿元,完成连通整治11.76万公里,基本实现了重点区域、重点农田“有沟渠、能连通”。

  同时,农业农村部门正在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推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储备一批应急排涝机械。

  在预警机制方面,农业农村部门与气象部门建立了定期会商研判机制,一旦出现强降雨天气,将提前与气象部门进行会商,根据土壤墒情、雨量大小,适时发布农田渍涝风险预警,提醒各地做好防范应对。(河南日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