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河南多地全力抗旱保秋粮 让农作物“吃饱喝足”
2025-08-20 09:24:46来源: 新华社编辑: 蒋硕责编: 蒋硕

  新华社郑州8月19日电 题:河南多地全力抗旱保秋粮 让农作物“吃饱喝足”

  新华社记者马意翀

  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近期河南省大部地区以晴热天气为主。目前河南省玉米等秋作物已进入灌浆期,水肥需求量大。河南全力组织抗旱浇灌,有效提升水肥利用率,确保玉米生长关键期的水肥需求。

  在河南林州市,今年全市秋作物种植面积达67.4万亩。据农技人员实地调查,7月份以来当地部分地块出现轻度干旱,不过通过渠水和机井灌溉,叠加降雨过程,前期旱情已大大缓解,目前秋作物长势整体较好。

  记者在林州市姚村镇下里街村看到,洹河河道内水质清澈、荷花飘香,旁边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一些村民正在河道旁边拉水管浇灌玉米地。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曹朝勇告诉记者,村里种植了500多亩玉米,通过渠道、机井浇地非常方便。为确保农田灌溉无忧,当地乡镇政府还积极开展沟渠连通工作,精准施策打通断点、疏通堵点,实现了沟渠畅通。

  “上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技术指导组经常指导村里农民群众科学抗旱灌溉。村里也十分重视机井维护,积极购置设备。”曹朝勇说。

  在河南卫辉市,当地玉米已全面进入灌浆期。虽然近期当地出现几次降雨,但部分地块依然缺墒。

  卫辉市农技推广服务站站长、推广研究员刘广亮告诉记者,近期当地农技部门70多名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田间,指导农户采取滴灌、喷灌、渠灌等方式“能浇尽浇”,全面抗旱追肥。

  卫辉市孙杏村镇南辛庄村的种粮大户李道贵积极利用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进行浇水追肥。李道贵告诉记者,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通过滴灌补墒、无人机喷防等措施,他种植的400多亩玉米长势喜人。

  “水肥一体化设备和相关技术的应用,降低了施肥难度,也便于农作物吸收,能让玉米‘吃饱喝足’,还能够显著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李道贵说,滴灌技术还大大减少了劳动量和劳动强度,对节水抗旱帮助很大。

  据了解,今年卫辉市全面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采购移动智控水肥一体机1400余台,精准滴灌覆盖面积达10万亩,在灌溉、施肥方面实现移动智能控制,有效提升了水肥利用率,确保了玉米生长关键期的水肥需求。通过精准监测和科学调度,实现节水节肥、增产增效的目标,为玉米单产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河南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正千方百计开展抗旱保秋粮,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能浇尽浇,努力减轻旱情影响。同时分区分类抓好田间管理,力争无旱地块多增产、受旱地块保稳产、重旱地块少减产,努力实现全年粮食丰收目标。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