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河南消息(记者 万庆丽):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但也给下游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尤其是下游经过郑州桃花峪之后,主要流经平原。这里河宽、水缓,泥沙堆积严重,所以容易发生决口、改道,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数千年来,黄河就像一把高悬于中华民族头顶的利剑,人们始终在同黄河灾害作斗争,可以说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一部治国史。
东坝头镇黄河最后一道弯 摄影 万庆丽
9月19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抵达开封,从兰考黄河九曲最后一弯到林公堤遗址,从焦裕禄纪念园到数字化防汛指挥中心,一场跨越时空的治黄精神传承之旅在此展开。
兰考的“黄河之子”
由于泥沙淤积严重,黄河兰考段虽然只有25公里,不足黄河千分之五的流程,却是决口最多的地段之一,多达143次。近代以来,黄河最大的一次决口,即铜瓦厢决口,就发生在兰考境内。黄河在兰考的多次决口,其结果就是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的形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兰考大的风口就有80多个,风沙地24万亩、涝地36万亩,还有26万亩的盐碱地,而当时兰考的耕地面积不足100万亩。严重的“三害”,导致了数百年来兰考老百姓的极度贫穷。
在兰考黄河最后一弯,焦裕禄纪念园的松柏无声诉说着治河传奇。
焦裕禄骑过的自行车和骑行调研图 摄影 万庆丽
1962年,焦裕禄来兰考工作,面对多重的困难,他忍着肝痛、背着干粮、拄着棍子,与“三害”调查队一起,长途跋涉5000多里,追风口、探流沙、涉洪水,寻找治理“三害”的科学办法,拼上老命,大干了一场,生生救活了无望中的几十万兰考百姓。他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的办法,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焦裕禄虽然走了,但他却树立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永恒的精神丰碑。
如今,站在东坝头镇黄河最后一道弯的观澜台上,昔日风沙肆虐的盐碱地已被万亩绿荫覆盖,成为展现“黄河安澜”的生态地标。如今的兰考已经找不到过去黄沙飞扬的景象了。
林公堤里的历史风骨
提到民族英雄林则徐,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他所领导的虎门销烟,那么,林则徐跟开封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开封的黄河岸边会有林则徐的雕像呢?
在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采风团触摸到林则徐在开封治黄的历史足迹。
“数字造型” 摄影 万庆丽
1841年黄河决口,林则徐临危受命,前往开封协助堵塞张湾决口。在这期间,林则徐率众修筑了8756米的黄河大堤。同时,在林则徐主持下,当时还修筑了柳园口险工39坝至41坝,在坝下堵口合龙,从而解除了河南和安徽5府23个州县800里泛区人民的疾苦。
林则徐治黄雕像 摄影 万庆丽
为纪念林则徐治黄功绩,开封人民将这段大堤命名为“林公堤”。林公堤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到今天仍在使用。林公堤不仅是守护开封的重要的堤防,也是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守护开封黄河的安澜。
在林则徐治河广场上,如今矗立着一座高8.756米的林则徐雕像。这个高度,呼应着林则徐修建的8756米黄河大堤的长度。
如今,这里的黑岗口记事广场静对滔滔黄河,林则徐手书“安澜”二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
智慧防汛“治黄人”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开封黄河河段更是“豆腐腰中的豆腐腰”,而黑岗口段历来是开封段中的险要地段。
淤积层模型 摄影 万庆丽
在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三组代指黑岗口历史上的3次大决口年份的“数字造型”,深刻表现了黄河决口给开封带来的深重灾难,淤积层模型又直观说明了开封“城摞城”奇观由来。
近年来,随着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预警监测体系的建立,黄河安全度汛有了保障,黄河长久安澜不再是梦想。
黄河开封河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开封一代一代“治黄人”持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坚持零缺陷管理理念。目前,“十四五”防洪工程16处建设项目全部完工,且全部通过投入使用验收,并移交运行管理单位。
黑岗口黄河美景 摄影 万庆丽
同时,河务部门夯实度汛关键要素,完成132道坝的根石探测、14处水毁修复和临时度汛处置项目。当地组建防汛抢险专业队伍5支,储备石料22万立方米,参加“使命—2025开封防汛应急综合演练”。开封市充分利用“人防+技防”手段,做好工程巡查防守,科学处置8处工程47道坝险情93次,确保工程安全和滩区安全。
滔滔万里长河,一路奔腾入海。开封,这座曾遭受黄河338次决口灾难、历经“城摞城”悲壮历史的古都,如今正见证着黄河由泛滥到安澜的时代转折,也见证着中国人民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