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开启多条排沙洞,巨大水流喷涌而出,升腾起的白色雾气与“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雄伟景观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此时,这座控制着黄河流域绝大部分流域面积、径流量和泥沙的关键工程,正有条不紊地开展2025年的调水调沙作业,以科技力量守护着母亲河的岁岁安澜。
“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小浪底水利枢纽 摄影 魏凯
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近距离感受可防御千年一遇洪水的伟大工程,聆听从“水患”到“水利”的历史跨越中一代代人护河兴邦的使命传承。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径流泥沙含量位居世界首位,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形成地上悬河,历史上水患频发,成为困扰沿岸百姓的“忧患之河”。早在上世纪中叶,黄河水利委员会便着眼于黄河治理,在小浪底坝址开展勘探测量工作。历经数十年的勘探论证,小浪底水利枢纽于1991年开工建设,2001年全部竣工,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控制黄河流域面积的92.3%,掌控黄河来水量的91.2%和来沙量的近100%,成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王牌”。
浑浊的黄河水从排水口喷涌而出 摄影 李宏远
调水调沙技术作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凝聚治黄智慧的核心,堪称人工“清洗”黄河的创举。自2002年开始调水调沙以来,每年夏季,随着多条排沙洞闸门开启,调水调沙作业都会如期启动。该技术巧妙借助自然力量,通过大型水库的人工调节,将淤积在黄河河道和水库中的泥沙顺利送入大海,从根本上改善了黄河泥沙淤积问题。经过多年实践,小浪底已成功完成多次调水调沙运用,累计排沙量巨大。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有效破解了黄河泥沙淤积的难题,更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水资源管理和河流治理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
如今,数字技术正为小浪底水利枢纽注入新的活力。借助数字孪生、智能监测设备等前沿技术,小浪底实现了智慧化管理升级。遍布枢纽的传感器如同“神经末梢”,将现实中的小浪底完整“复刻”进电脑,构建起数字孪生系统,工作人员可通过该系统全面掌握大坝各坝段、每一扇闸门的运行状况以及下泄水流形态、河床泥沙淤积等实时信息。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大幅提升了巡检效率,不仅能精准监测泥沙淤积情况,还可通过算法识别关键工程的缺陷。此外,数字孪生小浪底系统能够提前预判库水位变化、异重流运动过程等,对调水调沙全过程进行预演,显著提高了调度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小浪底水库 摄影 李宏远
自投入运营以来,小浪底水利枢纽发挥的综合效益愈发显著。在防洪方面,它与黄河干支流水库群联合调度,大幅提高了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为沿岸百姓筑起了坚固的“安全屏障”;在减淤方面,黄河下游主河槽下切明显,过洪能力显著增强;在供水灌溉领域,工程有力确保了黄河连续多年不断流,极大提高了引黄灌区的灌溉保证率,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支撑。
与此同时,小浪底水利枢纽蜕变为著名的生态旅游风景区,调水调沙期间的壮丽景观吸引着八方游客。工程绿化种植养护面积广阔,水库蓄水后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下游地区和入海口的生态系统也随之得到有效修复,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
当前,无人机巡航、智能监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持续为这座治黄枢纽赋能,使其在守护母亲河安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文 侯林峰 李宏远)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