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河南新乡聚力品牌建设 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10-11 14:21:26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 张雨晴责编: 蒋硕

  “十四五”期间,新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坚持以文旅产业发展塑造地方优质名片,不断提升新乡市综合竞争力,持续深化文旅强市建设,发挥品牌的创新与引领作用,推动地区文旅经济快速发展。

  品牌创建引领文旅发展

  2024年12月,宝泉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继2020年八里沟景区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4年之后,新乡市在旅游品牌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成果。新乡市成为全省第三个拥有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省辖市,辉县市成为“一县双5A景区”的县域城市。这一突破性成就不仅提升了新乡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提振了全域旅游品牌化发展的信心,为后续文旅强市建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2年,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成为新乡市展示沿黄地区独特生态风光与文化底蕴的亮丽名片。2024年,辉县市五龙欢腾度假区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度假区,成为辉县市第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现在的辉县市依托南太行独特的山水资源和地貌特征,形成高等级景区与高品质度假区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不断推动新乡市旅游业向观光、休闲、度假多方并重、全面发展的模式迈进。

  旅游资源普查为文旅强市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为全面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文化旅游强省建设,2024年新乡市根据全省的统一安排部署,参加开展了历经20年之后的第二次全国性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普查类型涵盖8个主类、26个亚类、116种资源类型,为全市文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乡市共普查登记旅游资源单体23267个,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居全省第三位,较2003年增长了579.32%。全市五级旅游资源141个、占全省5.88%,四级资源466个、占全省7.34%。资源单体数量排名前三的县区分别是辉县市6281个、卫辉市5001个、获嘉县4685个,县(区)普查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排名分别位居全省第一、三、五位。

  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类型极为丰富,从资源呈现的特征来看,建筑与设施类12074个,占比51.89%;历史遗迹类3979个,占比17.10%;旅游购品类2527个位居第三,占比10.86%,呈现出明显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结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辉县市、卫辉市集中了全市69.50%的特品级旅游资源,充分彰显出南太行的资源禀赋,是新乡市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域。

  此次资源普查,新乡市通过思想动员、机制创新、全民参与、精准培训、全面落实和技术赋能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扎实推进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全市先后召开56次会议统一思想,明确旅游强省建设的首要任务;创新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责任体系,组建共计3965名信息员组成新乡市旅游资源普查信息员队伍,并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通过编写简化手册、建立三级技能传递链和“村级信息员+本土专家”双轨制,有效提升基层能力;秉持应普尽普原则,充分利用信息员“本土专家”优势深入摸排,并借助“传统走访+技术工具”及“信息员初报→第三方复核→专家抽检”双重验证机制保障数据质量与效率。信息员将每个旅游资源单体的地理坐标、信息和图片录入系统后,经过县、市、省三级专家层层审核,确定每个资源单体的特征及等级,保障每个旅游资源单体录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全面摸清家底、挖掘优良资源和富集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交旅融合成功构建快进慢游体系

  新乡凝聚交旅融合发展品牌合力,以加快旅游公路建设为抓手,支撑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施,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2022年,新晋、沿太行、鹤辉3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打破新乡南太行区域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7个高速出入口覆盖南太行主要景区。众多国家4A级及以上山水景区实现高速直达,从郑州出发1.5小时可以一站式直达新乡南太行13个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全服务链更加完善。其中新晋高速韩口隧道创下了“世界最长的公路螺旋隧道”吉尼斯世界纪录,将山西晋城到新乡的路程缩短至一个半小时。沿着高速看太行,已经成为新乡旅游的一张亮丽品牌。

  “十五五”时期,新乡市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擦亮旅游品牌,健全文旅服务体系,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更多的文旅力量。(文 王海新)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