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持续向绿向新 河南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2025-10-22 09:19:53来源: 河南日报编辑: 蒋硕责编: 蒋硕

  原标题:持续向绿向新 河南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闻发布厅)

  10月21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南省能源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河南省“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马健介绍,这五年,全省上下全面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服务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非化石能源为供应主体、化石能源为兜底保障、新型电力系统为关键支撑、绿色智慧节约为用能导向,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能源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清洁能源提速发展

  一方面,河南加快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体系,能源结构持续向绿向新。

  “截至今年三季度,全省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超过8700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55%,是‘十三五’末的2.6倍以上,贡献了‘十四五’以来90%以上的新增电力装机。”河南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勇刚介绍,预计到2025年年底,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将超过8800万千瓦,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有望突破1400亿千瓦时,绿电占比接近40%。

  能源开发利用结构更加优化。全省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占比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18%,比2020年提升约7个百分点。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消纳量占总用电量的比重超过35%。全省地热能供暖面积突破1.3亿平方米,居全国第3位;郑汴洛濮氢走廊基本建成,投用加氢站49座,氢能汽车2808辆。

  煤炭绿色开采方面,据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孙永民介绍,河南省高标准建成一批绿色矿山,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矸石不升井、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逐步推广,煤矸石、矿井水等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推广实施矿井瓦斯全过程抽采,瓦斯抽采、利用量连年增长,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变废为宝”,增加了清洁能源供给。

  基础设施提质升级

  电网是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的枢纽平台。河南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远介绍,“十四五”以来,河南省电网投资年均超过300亿元,建成投运驻马店—武汉、南阳—荆门等3回特高压交流线路,全省形成“三交两直”特高压电网供电格局;加快建设豫西—豫中等500千伏主网架优化工程,全省新增投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1.2万公里、变电容量6000万千伏安,电网互济能力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等核心指标提前3年实现国家要求的中西部地区2025年规划目标。

  油气管网设施加速建设,油气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副局长范磊介绍,“十四五”以来,河南省依托西气东输、榆济线等国家干线,实施一批省内天然气支线管道工程。建成周口—漯河、濮阳—鹤壁、开封—周口、周口—柘城等输气管道,油气管道总里程比“十三五”末增加1300多公里,全省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油气资源供应保障基础更加坚实。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

  围绕建立清洁能源为主、多能互补、产销协同的分布式能源体系,河南全面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拓展新能源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场景,构建以大电网为支撑、微电网为支点的新型电网形态,为全国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了“河南方案”。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省能源规划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夏兴介绍,目前全省已累计实施源网荷储项目622个,总投资约556亿元,新增光伏、风电总装机850万千瓦,新增水电装机1.1万千瓦,新增储能装机约230万千瓦,新增配电线路4346公里,新增配电容量555万千伏安,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促进绿电消纳148亿千瓦时,减少用电成本近30亿元,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扩大有效投资、降低企业用能成本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引导改革红利向用户传导,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合理收益。“发电侧、用电侧用户全部参与市场,12家独立储能用户直接参与交易,目前已实现电力经营主体‘全覆盖’。”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吴加新说,现货市场开启后,通过竞争形成反映电力在时间和空间上供需关系的市场价格。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引导经营主体主动参与电网调节,现货市场起到了“保供应、稳价格、促消纳”作用。(记者 宋敏)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