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激励
河南日报  2019-05-24 10:18:34

  5月20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要再加把劲,着力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国务院督查激励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河南是全国唯一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激励的省份,其秘诀就在于探索走出了一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的新路子,后续脱贫成效明显,初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胡春华对我省近年来集中力量打好易地扶贫搬迁攻坚战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河南贫困人口多、搬迁难度大,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探索出了一些符合省情、群众满意的路子。

  从“此方水土”到“彼方水土”,河南省已累计有超过2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离大山沟,住进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楼房,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挪“穷窝”换个活法

  新建的七层楼房挺立在青山绿水间,自来水在洗菜池哗哗流淌,旁边的学校里传来琅琅读书声……初夏时节,崔历英从卢氏县偏僻的横涧乡大村,搬迁到县城里的兴贤里社区。

  “谁愿意住那土坯瓦房!”崔历英之所以愿意搬,是因为“看中了这个地方”。与大村相比,易地扶贫搬迁的社区不但基础设施齐全,而且交通便利,孙子上学就在家门口。

  不仅“搬得出”,而且“稳得住”。最重要的是,社区帮她办了低保和医保。在大半辈子都没出过大山沟的崔历英的眼中,她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进得了“大医院”,领上了“退休金”。

  我省贫困人口总量居全国第四位,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之一。在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的“三山”地区,有26.03万贫困人口生活在大山深处。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雄说,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是河南大山深处的一些贫困地区,“水土”已经承载不了未来发展的需要,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部分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

  换“穷业”脱贫致富

  宜居重要,宜业更重要。这一点,淅川县盛湾镇白亮坪村村民刘丽军深有感触。

  从“穷窝”挪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刘丽军当然高兴,但吸引她的并不单单是房子,还有就业岗位。盛湾镇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扶贫车间建到了安置小区旁边,刘丽军就在盛源制衣有限公司做工,一个月能挣上一千五六百元。

  易地扶贫搬迁的难点和重点在于“能致富”,归根结底是解决“咋脱贫”问题。

  我省根据科学评估,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拿出“绣花功”、定制“作战图”:因地制宜建设1个村级光伏小电站、落实1项产业帮扶措施、建设1个扶贫车间、实现1人稳定就业、有1份稳定资产收益,目前已带动20.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占搬迁贫困人口总数的79%。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评价说,此举是从根本上解决搬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后续发展问题。

  拔“穷根”喜笑颜开

  摆脱绝对贫困,标志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的是“生活好”。

  自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河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现代产业发展中统筹推进,啃下“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目前已全部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7.5万套住房建设任务,今年年底前,26.03万贫困群众将全部搬入新家园,最终实现“五年任务、四年完成、一年巩固”的工作目标。

  “就业方便了,收入增加了,孩子考上了大学,我们全家铆足劲头奔小康。”说起搬迁后的新生活,栾川县潭头镇易地搬迁社区的杨建立笑得合不拢嘴。他在家门口张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托党恩乐迁福地;下联是:感良政喜住新居;横批是:共产党好。

  何雄说,群众说出了心里话。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要使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还要使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记者 栾姗)

责编:刘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