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文明前夜绽芳华 福泽后世耀千秋 生生不息的仰韶之光
大河村遗址
仰韶文化代表性文物彩陶双连壶
大河村遗址中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景
完整记录仰韶文化发展演变全过程的大河村遗址
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 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之七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河南日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生生不息的仰韶之光》。
她诞生于中华文明前夜,为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史奏响优美的序曲,照亮了华夏文明前进的足迹,推动着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她打破了“上下五千年”的惯性认知,把我们的目光再往前推进了两千年,呈现一幅生态和谐、欣欣向荣的远古画卷,烙下了民族的原始印记;
她用熊熊烈火为泥土镀上了五彩霞衣,捏出色彩斑斓的彩陶,在历史的长河中摇曳生姿……
绵延数千年而不绝,代代相传而不衰。这束仰韶的文明之光,从远古一路闪烁到了现在。
而黄河之滨、嵩山脚下的古城,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代表性地域的郑州,更是写就了仰韶文化中最绚烂的篇章——
文明先声 源远流长
在距今7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种子如雨后春笋迅速破土,茁壮成长,仰韶文化便诞生于这一时期。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代表性地域的郑州,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考古学文化,因其首先发现于渑池仰韶村而得名。河南区域内的仰韶文化遗存非常丰富,仰韶村遗址、庙底沟遗址及郑州市的大河村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都是其典型代表。
据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仰韶文化分为早期、中期、晚期,而中晚期主要的代表性地域就在郑州,郑州先民在这个阶段做出了不同凡响的开创性贡献。
“此时正处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阶段,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是当时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引领性,甚至是核心性的文化,已呈现出一个社会的发展处于文明前夜的壮丽景观。”顾万发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当时,郑州地区的仰韶文化代表了黄河文明和中华文明。之后,郑州的这种文明模式逐渐辐射全国,成长为中华文明的主基因、主脉并延续至今。
在2000年的漫漫时光中,先民们在黄河之畔、嵩山脚下进行农业生产和采集、渔猎活动,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对此如数家珍: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版筑古城郑州西山古城、中国最早天象记录的郑州大河村天文绘图、中国最早丝织品实物的郑州青台丝织品遗存等,都是带有郑州地区典型特点的仰韶文化遗存。
“大河村遗址、郑州西山遗址、后庄王遗址、荥阳青台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它们同根同源,相邻而居,汇聚到一起,犹如文明的星火,在史前时期的中原大地上燃起了文明的火种,照亮了华夏文明前进的足迹,推动着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阎铁成说。
阎铁成介绍,仰韶时期是中国文明前夜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这个时期人们发明了城池、丝绸、青铜冶炼等,仰韶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家畜渔猎发展,为以城为国的邦国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从早期裴李岗的文明萌芽,到仰韶时期的突飞猛进,再到夏商周的文明成熟,中土、中原、中州、中国,就这样拉开了历史的帷幕。
文化火种 代代相传
源远流长,仰韶之花盛放千年;一脉相承,文化火种代代相传。
上个周末,市民刘先生慕名来到大河村遗址博物馆访古寻胜,看着这一件件历经岁月的古老文物,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那遥远而又亲切的故事,他想象着当年大河村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也感慨着仰韶文化的千年不灭、生生不息。
“这一件件绚丽多姿、工艺先进的彩陶,一栋栋奠定中国北方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基本形制的木骨整塑陶房……这些默默无语的遗迹、遗物,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史前文化高度发达的历史场景,先民们的智慧令人惊叹。”刘先生发现,我们现在用的许多东西,都能在这些文物中找到影子,比如,烙饼用的鏊、蒸煮用的箅子等,外形、功能都与先民们用的陶鏊、陶箅极为相似,这使他深深折服于仰韶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郑志刚认为,彩陶是仰韶文化的重要遗存,这土与火碰撞出的火花历经7000年而不熄,我们今天的服装、装饰、设计、园林、家具、舞美、民俗制品……林林总总、方方面面的审美,大部分都能从彩陶中找到原始审美印记,“历经7000年历史长河的淘洗,仰韶文化不仅得到流传,还在不断发扬光大”。
若说起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典型样本,非大河村遗址莫属了。这座中华文明起源和黄河文化的重要标识性遗址,坐落在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东南,距黄河8公里处。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介绍,从1964年发现至今,大河村遗址已进行了27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7000平方米,出土各类房基50余处、窖穴500余座、墓葬400余座、壕沟5条、各类文物及标本2万余件。其中,包括我国同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建筑基址,仰韶文化著名的代表性文物——彩陶双连壶、白衣彩陶钵等。
“大河村遗址是一处完整记录中原仰韶文化发展演变全过程、见证黄河中下游史前生态景观及人地关系、具有较高文化技术成就的区域性中心聚落遗址。文化层堆积之厚、文化内涵之丰富、延续时间之长,是黄河流域数千处古遗址中的佼佼者。”胡继忠说,遗址规模庞大、发展序列完整,几乎包含了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所有地方类型,遗址中各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层,依次相迭,最厚处达12.5米,这层层叠起的文化层,为我们记录着华夏民族遥远而又清晰的发展轨迹。
大河村层叠的历史绵延3000余年而不绝,从仰韶时期到龙山时期,再到夏商时代,伴随着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大河村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缩影,见证着早期中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融合性。
迎风扬花 续写辉煌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郑州、拥有着无数历史文化宝藏的郑州,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的东风,将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项目串珠成链,打造点线面结合、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区域,是历史赋予郑州的神圣使命。
作为黄河文化之链中的一颗明珠,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与黄河国家博物馆、西山遗址、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大运河郑州段世界遗产和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一同支撑起黄河沿线中华文明发展主线文化带,为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郑州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建设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的重点项目,要围绕该项目发掘好、讲述好河南区域内的仰韶文化,把郑州在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早期文化、黄河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立起来。”在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汇报会上,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的话掷地有声。
根据规划,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2400亩,将以博物馆陈列、遗址本体保护和考古发掘现场展示、生态湿地景观、原始农作物种植等为载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着力讲好黄河故事之郑州仰韶篇,打造集遗址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修复、观光旅游等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在世界有影响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公园即将开工建设,预计两年后完工。
曾经,大河村先民通过勤劳、智慧的双手,在衣、食、住以及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仅创建了自己的五彩家园,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段灿烂的文明史。
而今,受黄河文化、仰韶文化滋养的郑州人,受先民激励鼓舞、奋勇争先的郑州人,也必将接过这文明的火种,续写新的辉煌篇章,将这仰韶之光播洒到更远的地方、更远的未来……(河南日报记者 秦华 文 李焱 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