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精准服务引导 做好“就业”文章

2020-05-25 11:01:49  来源:郑州日报  责编:石丽敏

  原标题:精准服务引导 做好“就业”文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六稳”“六保”中唯一重叠且排在首位的就是就业。

  政策鼓励已明确,保障落实要跟上。昨日,代表委员们围绕“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热话题建言献策。

  紧盯就业态势 做好两个“精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李东艳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必须坚定信心、直面挑战、精准施策,统筹做好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

  “要做到两个精准,一方面精准对接就业优先政策,一方面精准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李东艳建议,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提升投资和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各方都应紧盯就业态势“风向标”,紧跟政策“指挥棒”,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譬如,高校要应用好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等优惠政策,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就业创业。

  河南18条举措助力大学生就业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74万人,这部分人群成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为了稳就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很多措施。在国家层面,教育部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百日冲刺”,十大专项行动都很给力。

  为保障全省66万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河南也发布了18条硬核举措促就业,包括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比例;持续实施三年六万见习计划,提高见习留用率;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加大高校毕业生入伍征集力度,健全落实大学生参军入伍激励政策,力争实现20万毕业生就业等。

  用好“云平台”,集合更多的求职机会

  作为人才的培养方,教育部门对毕业生就业承担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李东艳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应密切关注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变化,多渠道开展招聘活动,为大学生集合更多求职机会,同时做好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

  “需要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高校和学生联合发力来解决。要搭建就业‘云’平台,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发布、简历投递、云面试、云签约全流程服务,还可以根据就业大数据,精准邀请企业加入平台,网上招聘不断线。”李东艳说。

  另外,由于疫情影响,一些单位招聘面试时间有所推迟,使一些毕业生出现纠结、焦虑情绪,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既做好“强信心”的思想引领工作,又做好“暖人心”的就业服务工作,同时采取“一人一策”,加强个性化指导,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疏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和压力。

  积极投身一线岗位,实现个人价值

  精准服务引导 做好“就业”文章

  “不少初次就业者存在眼高手低问题,他们向往崇拜大城市,总认为大城市富裕、机会多,生活条件好、待遇福利高,而不去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能力。”在李东艳看来,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投身一线岗位,更能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大学副校长霍晓丽也建议大学生就业可以多加关注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基层岗位。这些岗位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大学生去这些地方,施展的天地很广阔,个人价值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譬如毕业入伍当兵,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加大技术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分类识别跟踪服务

  疫情对很多的企业都产生了冲击,众多农民工兄弟的就业也因此受到巨大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底,外出农民工就业已经恢复到往年九成,接近正常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疫情影响就业的大环境下,更需要专业机构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就业。他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出台措施,对农村外出务工者分类识别,组织待岗的农民工免费接受正规的培训,由专业的机构组织归还就业、跟踪服务,最大限度地消除疫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不利影响,确保把农民工就业损失降到最低。

  择业观因人而异,能力的提升不能停

  “疫情之下,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对大多数人而言,就业难、择业更难,先就业才能实现经济独立,才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看清未来的路,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李东艳说。

  李东艳表示,就业是个性化的事情,要视家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先就业、后择业”可以缓解毕业生离校后无所适从的压力,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不断积累和历练之后,也会有更多的计划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观望中等待更好的岗位也未尝不可。

  对于不同人群不一样的择业观,霍晓丽则提出,社会各界应多关注在职者能力提升,“对求职者而言,就业以后仍要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满足工作对你的更高要求;对企业而言,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方式。不能忽略对员工岗位能力的培训。”(郑州日报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竞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