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叶县:小蜗牛“背”着财富来
11月8日上午,在河南省叶县叶邑镇老鸦张村蜗牛养殖房内,整齐地罗列着一排排单元水泥池,池内一只只精心喂养的白玉蜗牛,伸着洁白的触角,慢悠悠地爬来爬去。养殖房内,几位村民正在向技术人员讨教蜗牛养殖技术。
“原来在报纸上、电视上见过蜗牛,但没有见过这么大的蜗牛。今天来到养殖蜗牛场里一看,真不赖,想着回去以后,也琢磨着养点蜗牛。”一位老鸦张村的村民艳羡地说。
老鸦张村有2753口人,耕地面积3450亩,有林果种植、鱼虾养殖等集体项目。2019年,该村积极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子,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采取“集体入股、贫困户参与、按股分红”的办法,吸纳本村贫困户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村集体与贫困户抱团发展、共同受益。
一次偶然的机会,该村副主任齐大央通过网络了解到,蜗牛养殖不仅投资小、市场大、易饲养、无污染,而且养成周期短、繁殖快、生存率高,是个致富的好项目,随即产生了兴趣。他通过和村里其他干部一块合计,又到洛阳蜗牛养殖基地考察,便铁了心要把蜗牛养殖引回村里。
随后,齐大央从洛阳购种、签订回购协议、盘活闲置土地和闲暇劳动力,蜗牛养殖在老鸦张村妥妥地上马了。
“眼下,俺村白玉蜗牛养殖已告成功,年收入大概30多万。下一步,准备成立合作社、公司带动群众致富。”齐大央说。
养殖场技术工人马海和记者掰着指头算了笔账,蜗牛一般5个多月就能出笼,一个蜗牛一年能繁殖3到6次,平均每次产卵100到200个,目前这里有30多万只。“我们已经联系了厂家,他们会在本月底赶来,以每斤30元的价格回收第一批蜗牛。”说到这里,马海不由自主地笑了。
一首儿歌这么唱道:“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阿嫩阿嫩绿的刚发芽,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老鸦张村的小蜗牛也背着“重重的壳”,满载着幸福和希望,正朝着这个村庄姗姗而来。(叶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常向兵 王涵儒)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