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引擎”赢未来(“十大战略”进行时) ——以能力作风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
数字基础设施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工业互联网“国家队”取得零的突破、未来产业实现“从0到1”、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指数上升为最高等级……
万物皆“数”。当前,数字化浪潮正以席卷之势改变各行各业。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强调,要深刻认识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迫切需要,是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河南坚定把数字化转型作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战略之举,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构建起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赋能、数字治理、数字生态“五位一体”的数字化转型新格局加速形成,“数字河南”展现澎湃动能。
未来的世界是数字世界,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思维革命,更是一场能力革命。
作为后发地区,河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迎头赶上的进取心,持续筑牢“数字底座”、打造“数字引擎”、锤炼“数字能力”,奋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面向未来、逐梦未来,才能赢得未来。
数字基建夯实转型发展底座
全长9183米的“老界岭隧道”,连接着洛阳栾川县和南阳西峡县,一路串起老君山、老界岭等多个知名景区。
为了让来往的游客时刻保持网络在线,两地移动分公司在隧道内手抬肩扛,历时4个月布放光缆66公里,最终让这个河南高速公路最长隧道实现5G覆盖。
“要想富先修路”,如今只有开通了互联网这条路,偏远乡村才能算真正踏上“高速路”。
河南把5G、千兆宽带、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手棋”,加快构建支撑经济社会智慧化运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体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河南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率先实现乡镇以上和农村热点区域5G网络全覆盖,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居全国第5位,河南省百兆以上宽带用户占比居全国第1位。
2022年以来,河南省统筹推进、超前建设,持续发力提升数字基建。
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2022年新开通5G基站2.76万个,开通窄带物联网基站3.5万个,实现重点场景深度覆盖。
瞄准区域性数据中心。抢抓算力时代,建强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推动郑州、洛阳等地构建超大型绿色数据中心集群。
夯实数字基建,为的是激活发展动能。未来,高速泛在、智能敏捷、绿色低碳的数字基建将转化为全新生产力,进一步推动河南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产业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9月13日,新晋“独角兽”企业超聚变公司成立一周年。这家全球领先的算力基础设施和算力服务提供者也在这一年新添了“河南户口”。
为“抢”来超聚变,河南跑出了“超速度”,展现了“超能力”:
仅用时55天,郑州产线首台服务器就正式下线;用时8个多月,产值就达百亿元。河南省领导亲任服务工作专班组长,从工厂投用、市场拓展到员工的衣食住行,全程服务无微不至。
发展数字核心产业是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我省坚持“硬件软件”双路突破,“补芯、引屏、固网、强端、育器”协同并进,打造一流数字产业。
连续四次举办世界传感器大会,擦亮“郑州传感谷”产业名片;
成立河南省科学院集成电路研究所,完善半导体研发、设计、制造、封装全产业链;
建设“光电产业谷”,打造千亿级光电产业集群……
如今,河南在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先进计算、网络安全等有一定基础的数字赛道上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在区块链、元宇宙、量子信息这些风口产业上敢于突破,勇于角力。
举办首届CCF量子计算大会、落地首个元宇宙产业园、郑州获批创建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8月以来,河南省在谋划数字前沿产业上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
项目提速、载体提效。河南省还梳理形成数字化转型重点任务、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4个清单,首次遴选认定7个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9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9家省级软件产业园区、15个省级数字化转型服务中心。
“跳起来摘桃子”,收获满满。2022年上半年,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6%,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两个新兴行业的营收同比分别增长30.8%、31.0%。
数字赋能助力千行百业升级
当年,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的生产,是6000多个工人耗费了4个多月时间才完成的。
如今,在中国一拖大型轮式拖拉机的总装车间,单班日产量就可以达到200台,产量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产制造过程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
不仅如此,“东方红”还生产出最新的无人驾驶拖拉机,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在北大荒黑土地上大显身手。
数字是最好的转型驱动力。河南省正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培育了涵盖智慧能源、智慧文旅、智慧农业等10个领域的109个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出台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指南,推动“河南制造”升级“河南智造”。2022年河南省在钢铁、焦化、水泥等“两高”行业推动实施数字化转型项目82个、总投资21.7亿元;全省累计建成智能车间641个、智能工厂278个,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44家,初步建立“1+37”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打造农业数字化发展典范,粮食大省更好夯实“中国粮仓”。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土壤墒情、苗情虫害等12类数字监测设备高效智能,农民用手机就能浇水、施肥、除虫,亩均粮食产量提升20%以上,人工费下降一半。
河南省加快构建农业物联网,打造“空天地”一体化农业智能监测预警系统,3个国家数字农业试点项目落地实施,40多个精准种植、智慧养殖等农业信息化项目开花结果,更多农副产品多维“触网”、跃上“云端”,数字农业描绘出乡村振兴“新画卷”。
数字治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这是市区的高清摄像数据和画面的实时传送,哪里堵车、哪里有事故需要处理,一目了然,一键派单。”许昌市莲城智能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实时画面了解全市每一处“神经末梢”的活动。
拆掉“数字烟囱”、打破“数据孤岛”,许昌市将38个部门政务相关信息化系统链接起来,共同组成“智慧大脑”,每天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城市治理更加科学高效,项目一举荣获“2021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
依数而治、循数而治,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数治”化。河南省各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农村智慧党建体系,推动治理流程优化、模式创新、手段拓展,全面提升数治能力。
55岁的信阳光山县紫水街道居民程在英最近感觉心跳频繁,她来到光山县人民医院就诊,通过移动5G远程会诊中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仔细研究了她的心电图像,判断无大碍,让她放下心来……河南省通过数字手段把优质医疗、教育、文化等资源共享,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数字化成果走入寻常百姓家。
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河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建设数字政府,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河南省政务服务中心揭牌运行,汇聚40多个部门1388项政务服务事项,大大方便企业和群众“一站式”办事;
搭建全国首家省级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归集共享涉企数据4亿余条,企业通过平台办理贷款“不见面”“零接触”;
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河南政务服务网,零跑动、不见面审批事项比例达95%以上,省级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指数晋级为最高等级的“非常高”。
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的“数治”大格局加速形成。
数字生态厚植创新创造土壤
数据被称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8月21日,郑州数据交易中心揭牌,当日即实现11笔交易,总交易金额3805.5万元。
“数据只有交易才有价值,通过交易让冷数据热起来、活起来、用起来,发挥数据交易对产业的倍增放大效应。”河南省工信厅副厅长田海涛说,下一步将开展大数据“四创”平台、“四优”标杆遴选,深度挖掘数据应用场景,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数据产业生态。
拥有一流数字生态,才能孕育发展出一流数字经济。河南正大力营造开放、健康、安全的数字生态,厚植创新创造的土壤,让更多的数字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完善政策规划。河南省出台《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工作方案》《河南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等,制定《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全面构建起数字化转型的四梁八柱。
夯实创新体系。揭牌成立一批河南省重点实验室、省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省级产业创新中心,突破关键技术、引育优秀人才,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更加牢固。
强化要素保障。统筹运用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2022年支付各类数字化转型奖补资金1.89亿元,落地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配套政策,有效激发企业转型动力。
筑牢数字安全。推进河南省网络安全条例的立法工作,强化网络安全资源共享、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机制有效协同,筑牢数据安全防线。
立足这五年,谋划十五年,前瞻三十年,河南数字化转型大潮奔涌,乘风破浪。我们有理由相信,有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进入现代化新征程的河南,一定会更加绚丽多彩。(河南日报记者 万川明 张海涛 陈辉)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