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2023年河南高考报名11月1日启动 报名条件要求及注意事项发布
2022-10-26 09:58:20来源: 郑州日报编辑: 张雨晴责编: 胡晓萌

  记者10月25日从河南省教育考试院获悉,2023年河南普通高招网上报名将于2022年11月1日9:00启动,河南省印发《2023年普通高招报名工作相关事宜问答》明确相关事宜,其中,艺术类截止时间为11月5日17:00,非艺术类截止时间为11月15日17:00。

  按要求完成网上信息采集现场确认

  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实行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办法,包括网上信息采集、现场信息采集与确认、符合政策的资格条件申报、签订考生诚信承诺书和疫情防控承诺书、资格审核等报名环节。

  网上报名信息采集如何进行?符合条件的考生须按规定的时间登录河南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haeea.cn),进入“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认真阅读报名要求、考生诚信承诺书和疫情防控承诺书,按要求如实填写基本信息。

  现场信息采集及确认如何进行?网上报名后,考生须向学校或报名点交验报名所需证件,审核通过后,现场照相、采集指纹和身份证信息。信息采集完成后,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打印考生报名登记表并盖章,考生应认真核对报名登记表上的所有信息,确认无误后本人签字确认,不得由他人代签。

  考生因为防疫管控不能按时回到报名所在地采集身份信息怎么办?河南省明确,考生按时完成网上信息采集后,如受防疫管控确不能如期返回,可提前与报名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联系,说明本人具体情况,招生考试机构将结合考生具体情况指导帮助考生。

  不同类别考生报名地点及要求不同

  考生应该去哪里报名?报名时提供何种手续?政策明确,具有正式学籍的应届毕业生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点报名;往届生等社会考生在户籍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直属报名点报名。

  河南省户籍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由学校统一组织在学籍所在地报名。由于借读等原因造成就读学校与学籍所在学校不一致的,须在学籍所在学校报名。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簿。

  河南省户籍的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须在学籍所在学校或学籍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直属报名点报名。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簿。

  河南省户籍的往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其他同等学力的社会考生,在户籍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直属报名点报名。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学历证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或同等学力证明)。

  户籍在河南省,但在外省就读、学籍在外省的应届毕业生,如在河南省报考,须在户籍所在地招生考试机构直属报名点报名。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就读学校所在地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学籍证明和档案资料等。

  在河南省就业的外省户籍人员的子女参加高考报名的,父母一方须有合法职业和稳定住所,考生须是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并具有当地学校正式学籍,随学籍所在学校参加报名。考生不得在“流入”和“流出”两地同时参加高考报名,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户口簿,以及父母双方身份证、户口簿、父母一方在报名所在地的居住证。

  同时具有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双重学籍的,必须注销其中一个学籍方可报名。

  特殊考生需进行“资格条件”申报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网上报名信息采集完成后,政策性照顾对象、申报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计划中的国家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报考资格的考生、“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残疾人考生,以及经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守信联合激励系统认定、获得5A级青年志愿者的,还须登录“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进入“资格条件申报”页面进行申报。

  资格条件申报开始与截止时间同网上报名信息采集时间一致。在规定时间内未按要求进行网上“资格条件申报”的考生,无法进行资格审核,将不能取得相应的资格。网上资格条件申报完成后,应按照要求向报考所在地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同时符合多项条件的,可多项分别申报。

  另外,往年已被高校录取未报到入学的考生,须提供录取院校出具的未报到证明;不能提供未报到证明的,须上交录取通知书、准考证和完整的纸介质档案。(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竞昳)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