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七旬老人下到19岁的年轻人都能成为这里的学员,这里不仅能学到珠宝鉴定、钢琴茶艺,还有一个助力乡村振兴的乡村振兴学院。6月26日,2023首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河南教育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来到第二站——河南开放大学。开放大学“开放”在哪?采访团的记者们在这里找到了不同的答案。
老年大学学员的非洲鼓表演
打起手鼓唱起歌,老年大学学员们的幸福生活
当天下午,采访团的记者们刚走进校门,就被10名身着非洲部落服饰演奏非洲鼓的演员们吸引。
“这是我们老年大学非洲舞班的学员。”讲解员的一番话让来自山西新闻网的史彩虹吃惊不小,“这活力和状态,看着怎么也不像老年人啊。”
除了手鼓表演,老学员们的钢琴班和茶艺班都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年大学是依托河南开放大学设立的一所面向老年人和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新型老年大学。”河南开放大学工作人员张燕丽告诉大河网记者,老年大学(校本部)由省内知名专家和河南开放大学艺体学院专兼职教师组成优秀教师团队。
老年大学学员的钢琴表演
团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实用、趣玩、新颖为导向,坚持教、学、乐统一原则,为广大中老年人群提供“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教育服务,营造老年休闲教育和文化养老教育的发展氛围。
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开放大学发挥社区教育四级体系作用,把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作为各级开放大学的新战场。近年来,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发展迅速,河南开放大学积极提高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的供给和服务能力。根据区域需要,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把各级开放大学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支撑力量。
“我们这里特别受老年朋友的喜爱,几十个招生名额往往两个小时就抢空了。”张燕丽的一番话让东北网的唐继厚连连感叹,“河南的退休老人真幸福!”
据了解,全省开放大学系统老年教育开设课程每年超过75个班次,“十三五”期间培训老年人25万人次。特色课程有智能手机、合唱、戏剧、英语、书法、健康养生、摄影、太极拳等。
高校如何发力“乡村振兴”?开放大学这样连通田间地头
河南不仅是教育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也是河南省的“十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学院在建设和发展中如何“接地气”,助力河南更快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这是北青网记者周朝看到乡村振兴学院时最好奇的问题。
“我们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依托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VR等技术,以乡村振兴、新型健康管理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立足省情、校情、学情,以‘线上+线下’培养模式为河南高质量发展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和健康管理服务人才。”周朝的疑问很快得到了乡村振兴学院相关负责人的解答。
正在校史馆参观的采访团成员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2021年,河南开放大学乡村振兴学院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各专业,开放教育、高职教育、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相关涉农涉医类专业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同时承担了河南乡村振兴网络学院的平台建设及运行维护,乡村振兴人才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和保障工作。
目前学院有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农产品电商方向)、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食品智能加工技术、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护理学等七个特色专业。
开放大学如何才能开放?三个目标道出“解题之道”
“我们要实现有序的开放、高效的开放、高质量的开放,就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社会成员多样化个性化学习要求,河南开放大学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深化开放教育服务供给侧改革,提供优质适用的资源、灵活便捷的方式、精准高效的服务,提升开放水平。”开放大学如何才能更“开放”?校长孙斌的“三个目标”给出答案。
正在进行珠宝鉴定的学员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
孙斌说,如今,“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已非开放大学独有的价值追求,普通高校甚至教育机构都在为之努力,河南开放大学主张不能把开放大学体系办成封闭的小循环系统,而应该把它作为实现开放发展的平台。
开展多方合作,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供教育服务。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协同育人,密切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教育机构等合作交流,推动资源共用共享,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等。
“我们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与普通高等学校错位发展。在河南高等教育建设过程中,河南开放大学不仅履行着河南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责任,也在信息化建设、资源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带动和引领河南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孙斌说。(大河网记者 宋向乐)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