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的创新工作室,里面的教具都是自己设计的。”11月29日,在中国船舶集团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孙延斐创新工作室,内燃机装试工特级技师孙延斐一边在共轨电喷机上进行碰响实验,一边向工作室的成员进行详细讲解,“当这个灯亮的时候,就代表这个环节的碰响试验成功了。”
孙延斐一家,与河柴重工有着不解之缘。从他的外公到他的母亲,再到自己,一家三代人参与了河柴的发展,也见证着洛阳这座老工业城市的变迁。
工作20余年来,孙延斐多次参与重点项目研制,攻克柴油机试验验证多项关键技术难关,为国防建设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孙延斐也先后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河南省技术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洛大工匠、中原大工匠等荣誉称号。
三年练耳 成为“万能钥匙”
“我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柴三代。1957年,我的外公参与河柴建设的第一批工程,在基建处从事土木建设监造工程师工作;1971年,母亲进入河柴,在小件分厂从事车工工作。”谈起与河柴重工的渊源,孙延斐感触颇多。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熏染,孙延斐自小就有着深厚的军工情怀,立志长大后也像祖辈和父辈一样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进厂是这辈子必须要做的事!”2000年,孙延斐进入河柴重工,在总装厂从事内燃机试车工作,他所在的领域主要是发现机器故障并加以排除,这需要灵敏的听力和准确的判断力。而刚进厂的孙延斐,对柴油机一窍不通。
11月29日,在中国船舶集团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孙延斐创新工作室,内燃机装试工特级技师孙延斐正在共轨电喷机上进行碰响实验 摄影 王威
“要听成千上万次正确的声音,才能准确判断出故障声音。”为此,孙延斐开始苦练技能。为了听柴油机运转的声音来判断故障,白天,孙延斐“泡”在车间里,趴在柴油机边,把听声音当成一种享受;晚上,他潜心钻研书本,“啃”下工作中的疑难重点。
就这样坚持了3年,孙延斐终于练就了一套“独门绝技”,仅凭声音就能准确判断故障并解决问题。
“光凭听声音还不行,要像老中医一样有‘望闻问切’的本领,才能胜任更多更重的试车任务。”在孙延斐看来,高速柴油机结构设计复杂,有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零件,要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为了掌握柴油机试车维修的各种绝活,孙延斐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各种高速柴油机专业理论知识,通过自学先后拿到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专科文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文凭,积累了丰富的高速柴油机装配、试车和维修经验,掌握了一把破解技术难题的“万能钥匙”。
“技术更迭快 我们要跑得更快”
自2003年起,孙延斐几乎每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出差,从国内4500米的高原、沙漠,到国外非洲、孟加拉,他的行李都是打包好的,接到任务,随时出发。
2014年,河柴重工出口非洲塞舌尔的一台柴油机出现了问题,当地维修人员找了几天都没找到故障所在。孙延斐连续飞行奔波31个小时,来不及倒时差就上了船。
守在轰鸣的柴油机旁一天一夜,孙延斐最终发现是船上的设备问题导致了发动机故障,维修完之后,柴油机恢复平稳运转,当地官员竖起大拇指连声说“OK”。
这样的故事只是孙延斐工作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河柴重工不断有新项目投产,孙延斐结合柴油机的使用特点和公司生产保障条件的提升,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了多项技术“零”的突破,将不可能变为现实,推动中国海军由绿水走向深蓝。
他先后攻克自主品牌高速大功率柴油机试验过程中相继增压阀轴异常磨损、轴向间隙异常变化等难题,项目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一等奖;开发CHD622V20柴油机,填补3000kW以上功率段国产高速柴油机空白,为公司增加收入近5亿元;完成了CHD622V20CR高速大功率柴油机3000米和4500米高海拔性能试验,获河南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孙延斐先后撰写科研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3件,开展双五小、质量攻关20余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然而,这些荣誉在孙延斐看来,都是“浮云”:“时代在飞速发展,技术在不断更迭,对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跑得更快,才不会被技术推倒。”
“让隐性知识变显性,代代传递”
多年的摸爬滚打、百余次的实践经历,使孙延斐柴油机试车领域得心应手,成为名副其实的“定海神针”。但对孙延斐来说,这些还远远不够。
2015年,河南省国防邮电工会授牌成立“孙延斐创新工作室”。自此,孙延斐不仅在一线发挥技术骨干和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还主动担当厂里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
“师傅不仅手把手地教知识和实操,也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在孙延斐的徒弟王雪薇看来,跟孙延斐做事,看孙延斐做人,能让自己学到很多东西。
近年来,孙延斐编写教材和课件20余份,每年培训50余课时,受训职工600余人次。
“技能是隐性知识,把它们编写成教材和企标,就会成为显性知识,可以代代传递。”孙延斐说,坚持编写教材和课件,是希望将所掌握的知识传承下去,即使有一天自己退休了,新人也可以参考。
为了让更多新人提升技能,孙延斐创新工作室还开办了“技师大讲堂”“筑牢基础再提升”特色培训班,对技能竞赛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术进行专项培训。在孙延斐所带的徒弟中,获得高级工10人、技师6人、高级技师2人、劳模和工匠等先进4人。工作室成员累计完成技术攻关10项、技术革新22项、“五小创新”100余项、关重设备抢修20多次,节约资金1200余万元。
孙延斐时常庆幸自己选择了“厂三代”的人生之路:“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弘扬工匠精神,在我看来,工匠精神就是要静下来,把每一件事都做得更加细致。”(文 葛慧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