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字赋能中原 智领产业跃升——“豫见·五经普连连看”系列观察之四
数字经济规模突破万亿元、数实融合深度推进、创新生态加速构建……3月12日发布的河南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揭开了中原大地的“数智密码”:2023年年末,河南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达15.1万个,从业人员158.5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412.2亿元,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8.5%,数字经济正驱动产业升级,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普查显示,河南数字产品制造业2023年实现营收7395.6亿元,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总营收的55.1%。当下,河南已形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等特色产业集群。郑煤机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制造周期压缩61.3%;宇通客车智能网联技术入选国家试点;汉威科技0.3毫米柔性传感器实现产业化应用,传统制造企业焕发新生机。“中小企业数字化覆盖率仍存在梯度差异,需通过产业链协同机制突破转型瓶颈,实现制造业整体能级跃升。”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王淑英介绍。
创新生态体系加速成型。郑州龙子湖智慧岛上,国家超算郑州中心每秒10亿亿次的浮点计算,正驱动黄河模拟器等重大科研项目。与此同时,超聚变、黄河信产、紫光股份等一批龙头计算企业扎根河南,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生态。2023年年末,河南数字技术应用业从业人员已达84.2万人,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中占比53.1%,创新驱动特征显著。“产业数字化是主战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经济韧性。”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分析。
数智应用场景全面渗透。普查数据显示,全省46.3%的规上企业实现数字技术应用,形成多领域示范场景:中欧班列(郑州)研发中心破解跨境数据壁垒,“豫事办”集成政务事项超5000项,尉氏县建成5G智慧农田系统,龙门石窟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活化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必答题。”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高保中建议,应聚焦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让数字基因融入现代化河南建设肌理。
“随着《河南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实施,全省数字经济呈现‘量质双升’发展态势。”高保中表示,2023年,河南核心产业从业人员已达158.5万人,其中郑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占比超过全省六成。此外,郑州航空港区打造“芯屏网端器”全产业链;南阳中光学AR镀膜技术等创新成果的出现,正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格局加速形成。(河南日报财经全媒体中心记者 闫文瑞)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