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Hello,河南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文旅   |   金融   |   国际播报   |   豫见国际    
锚定科技创新 郑州“加速奔跑”
2025-08-05 08:56:10来源: 郑州日报编辑: 蒋硕责编: 蒋硕

  原标题:冲刺三季度 实现全年胜 锚定科技创新 郑州“加速奔跑”

锚定科技创新 郑州“加速奔跑”

北龙湖岸边中原科技城一家高科技企业总部基地 河南日报记者 马健 摄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中铁装备以自主创新突破盾构机主轴承等“卡脖子”技术,蝉联全球销量冠军;宇通前瞻布局氢燃料商用车和智能驾驶赛道,以“智慧交通”领跑新质生产力……

  6月26日,宇通再次迎来高光时刻,宇通出口中亚市场的第10000台车辆在宇通新能源厂区正式下线。截至目前,宇通新能源商用车累计推广超23万辆,产品批量远销至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郑州力量。

  行走在奋斗不息的征程上,郑州科技创新的步伐从未停止,始终将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聚力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

  2025年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强化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打造创新平台矩阵。

  创新平台因何如此重要?

  回顾今年科技热点,“行者二号”人形机器人斩获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季军,而“6·18”期间,这个“科技网红”在京东商城被下单的瞬间,完成了从郑州实验室到全球市场的跨越。

  这一标志性事件背后,是郑州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支点,撬动区域创新生态质变的生动实践。

  科技创新平台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加速器。高台起势,则推动更多科创要素加速集聚。

  数据显示,中原科技城已布局建设科学装置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5个、省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究院11家,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4家,培育科技型企业1339家、高新技术企业661家、科创企业26200家,河南乃至郑州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郑州的利好政策也向建设创新平台倾斜。今年3月,郑州启动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奖补申报,最高可达1000万元,推动建设一流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融入国家科技战略力量体系。

  中原量子谷一期投用,省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中心揭牌,中原之光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主体完工。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新增省实验室6家、总数18家,99家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重组,研发平台达到5890家。累计签约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8家,龙头企业产业研究院达到17家……创新动能起势跃升,科技创新已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从实验室到生产链,科技成果转化是人才“心血”走向市场,创造价值,是释放人才活力、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

  如何能够使得科技成果精准对接产业前沿需求?科学技术怎样才能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技术研究院是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项目落地、研究成果变产品的“催化剂”。

  截至目前,郑州市已引进8家一流大学、8家科研机构建设郑州研究院,已聚集科研人员1300余人,培养研究生2200余人,先后承担、参与国家级项目50余项,取得各类知识产权900余件,累计服务企业1600余家(次),引进孵化企业约80家。

  “今天就是先来探探路,只靠传统产业也不行,公司也要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今年5月份,郑州市科技局组织的“科创郑州·共创未来”系列活动,以民营企业进院所形式链接起科研和市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汇源电气有限公司的刘兴华首次走进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他希望通过这次搭建的院企合作高效对接平台,为企业转型升级找到新动力。

  近年来,中原科技城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这条路上持续发力。截至目前,中原科技城已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重大平台,集聚各类成果转化孵化服务机构(平台)69家,近两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高达223.38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步入“快车道”。

  中原科技城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构建科技成果转化链,建立科技成果联合挖掘机制,带动科技成果“走出来”。今年以来,省科学院、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郑州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梳理科技成果140余项,其中27项科技成果已完成转化,21项成果正在进行转化。

  “我们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深化‘一院一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活动,充分发挥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的科研优势,支持研究院与民营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推动更多优质项目在郑转化落地,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郑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集聚一流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是创新的源泉。

  带着对人才的渴望与尊重,郑州以“郑聚英才计划”为牵引,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培育新质生产力需求,在引、育、用、留人才上发力,全力打造让人才向往、融入、扎根的“一方沃土”。

  2025年郑州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上,郑州发布新版产业骨干人才需求指导目录,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20个重点产业的527个急需紧缺岗位,为产业发展指明人才引育方向。

  近年来,郑州市积极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通过“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加快集聚一流领军人才、大力吸引储备青年人才等举措,招引院士等顶尖人才15人,总数达96人,累计引育高层次人才1566人,3年累计来郑留郑大学生等青年人才超72万人。

  为让人才在郑安身安心、安居乐业,郑州坚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提供住房、教育、医疗等全周期全方位服务。办好人才服务“暖心事”,实现33个人才事项“不见面、网上办”;实施人才安居“好工程”,高标准筹建人才公寓网上最快60秒审批,目前已配租20批5.9万套(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郑州市实行高层次人才认定“常态化+承诺制+容缺办”,鼓励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引育创新创业团队50个,支持优秀青年人才项目60个以上,争创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未来,随着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设推进,在推动省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同时,将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盟,也让郑州日益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强磁场”。

  如今,郑州这座城市步履不停、持续发力,正以开放包容的政策广纳贤才,以活力迸发的发展平台承载创新,以一流创新生态厚植沃土,加速推进国家中心城市与人才高地建设进程。(记者 刘盼盼)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