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豫哈情融石榴籽 携手同心共圆梦——2024年豫哈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侧记
一场场手拉手文化交流活动,一次次心连心走访交流参观,搭建起一座连接豫哈青少年的友谊桥梁,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孩子们在相互理解、尊重与关爱中共同成长……8月10日,由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办,省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团省委等单位承办的2024年豫哈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圆满收官。1000名各族青少年分别在豫疆两地结对开展交流研学活动,在行走壮美河山中感受祖国发展、砥砺家国情怀。
在开封清明上河园,营员们亲身体验汴绣、茶道、木版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享“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在“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品味中华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洛阳龙门石窟,欣赏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在安阳博物馆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探寻3300年前的殷商文明,共赏甲骨文之美……
“行走于一枚枚甲骨、一尊尊钟鼎之间,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让我沉醉不已。”哈密市第十六中学学生王寅祥说,作为哈密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今后要多学习历史知识,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讲给更多人听。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大家分工合作、默契配合,通过‘推一把独轮车、抡一回开山锤、抬一次太行石’等活动,沉浸式体验红旗渠修建过程的艰辛。”新星市第一中学学生张楠说,站在红旗渠畔,仿佛看到了当年先辈们战天斗地的壮丽场景。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一条生命之渠,这种精神让大家深受感动。在红旗渠精神的感召下,豫哈两地的青少年还交换礼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带队老师谷鑫莎表示,通过此次活动,营员们感受到了河南科技馆的神奇奥妙、“大国重器”盾构机的震撼人心、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的古韵新貌以及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一路走来,孩子们边看边学、边思边悟,在行走的课堂中领略河南发展、感悟红色精神,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期,河南省100名青少年乘着列车一路向西北奔驰,沿着“丝绸之路”的遗迹,奔赴哈密、乌鲁木齐、石河子、吐鲁番等地,通过人文交流、观摩参观、文化寻访、实践体验等方式,深化豫疆两地青少年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哈密市豫哈第三实验学校举行的“豫哈情融石榴籽”青少年融情联谊活动上,信阳市平桥区第一小学的余鑫结识了很多来自不同民族的朋友,“我们一起欢笑,一起分享,虽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但大家的心是相通的,那份真挚的友谊跨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从用炮弹壳制成的大号坎土曼,到打了296块补丁的军大衣,再到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开过的“莫特斯”拖拉机,一件件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屯垦戍边的火热岁月。
“这次参观让我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凝聚着无数先辈的心血与汗水,更坚定了我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发扬光大的决心。”郑州市第七中学学生麻昊焱说,希望豫哈人民在守望相助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能如天山雪水般源远流长、永不干涸。
“豫哈青少年两地联谊活动,不仅是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交流盛宴,更在我们青少年心中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让我深刻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家庭。”南阳市第十五小学学生牛特说,各族青少年学习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同心共筑中国梦。(记者 祁思元 河南日报通讯员 孙博)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