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再和鸣 一弦思千年

2018-07-30 18:05:06  来源:大河报  责编:赵滢溪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琴瑟再和鸣 一弦思千年

  【中原文化-文字列表】琴瑟再和鸣 一弦思千年

  本版配图为袁佳音在演奏古瑟 受访者供图

  大河报讯:在古诗文塑造的意象里,瑟算是出镜率较高的一个。从《诗经》里“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到对酒当歌的曹操诵出“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再到李商隐的情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瑟”这件中国最古老的弦鸣乐器之一,承载着古人的真挚情感。

  然而,对今人来说,拨弦鼓瑟的场景却难得一见,当形制相似的古琴、古筝成为民乐器中的流行款时,瑟却在历史长河中一度失传。近年来,随着考古出土,瑟从千年沉寂中醒来,神秘面纱正被悄然掀开,“琴瑟和鸣”的佳话也重新上演。

  “五十弦”的古瑟为何缩水一半?

  7月25日,第二届内地与港澳中学生文化遗产暑期课堂在河南博物院举行,华夏古乐团以一曲钟磬与瑟合奏的《鹿鸣》来欢迎三地学子。早在《诗经·小雅》里,就有记载“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鼓瑟来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是古人的传统。

  “怎么和古筝有点像?”“这声音沉静柔美,不如古筝那么高亮,也没有古琴那般低沉。”看着舞台上的乐器,从未见过瑟的学生们相互嘀咕起来。其实,所演奏的这两张瑟来头可不小,它们分别是复原自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锦瑟和2号墓出土的黑瑟,距今有两千多年。

  在和古瑟演奏员袁佳音交流时,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两张复原的古瑟,其中锦瑟上还能看到狩猎巫舞图案。两张瑟用桐木制作,均为25弦,而古筝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形制也比现在古筝大,最明显的区别是支撑弦的琴码有两排,且较低。

  相传,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李商隐诗句有云“锦瑟无端五十弦”。而两张复原古瑟却是25弦,这也是考古出土古瑟的基本形制。为何瑟的弦数缩水了一半?

  这要从黄帝神话说起。文献记载:“庖牺(即伏羲)作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为二十五弦,具二均声。”袁佳音的讲述或许更为生动,“相传素女将瑟弹得哀婉惨绝,黄帝越听越觉得悲伤不能自已,最后派人将瑟破掉一半,心情才渐渐平复”。

  瑟在西周时期就被应用于宫廷雅乐之中,但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基本失传了,唐宋以来的后世瑟已不同于古瑟,至明清时期瑟已经成为一种礼器。瑟的没落,从唐代诗人张籍的《废瑟词》中可见端倪,“古瑟在匣谁复识,玉柱颠倒朱丝黑。千年曲谱不分明,乐府无人传正声”。

  具有悠久传统、繁荣一时的古瑟为何会消逝?袁佳音认为,瑟的没落或许与编钟乐的没落有很大关系,“瑟一般被作为宫廷雅乐合奏乐器,多与编钟乐器合奏,后来琴、筝等弹拨乐器逐渐向个人化、娱乐化方向发展,成为独奏乐器,琴广泛地流传于文人雅士之中,瑟由音乐风格个性化的筝所代替”。

  考古破解弹奏谜团“琴瑟和鸣”得以重现

  由于年代久远,上述两张战国瑟出土时,琴弦早已不复存在。残碎成块的瑟,经过整理拼合,大体可恢复原形,但有瑟无弦对乐器来说终究是个摆设。

  还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保留了完整的丝质瑟弦,为琴弦复原提供了参照。出生于河南开封的古琴名家丁承运教授对瑟的定弦展开研究,他将琴码分为两排,外9根弦和内16弦分别成两排琴码排列,利用双排瑟柱之间的音高差别实现瑟与编钟古乐的旋宫转调。

  破解了定弦,可内外两组琴弦该如何弹奏?古人虽没有留下来一张光碟供今人模仿,但河南淮阳于庄汉墓的弹瑟俑,为后人提供了蛛丝马迹。这座瑟俑右手作弹弦状,左手抬起,双手呈前后交替演奏状。这与琴、筝双手分置琴弦左右两侧不同。

  丁承运由此探索出演奏瑟的技法是右手演奏内16弦,左手演奏外9弦,两手交替演奏。袁佳音特意演示了这个被称为“左右手前后勾搭交替演奏”的方法,上下取音,配合拨动着两组有着音高差别的琴弦,变幻多样,给人一种独特的弹拨乐器视听感受。

  袁佳音自幼学习古筝,初弹瑟时,对瑟的音乐风格难以把握,经常会弹出筝的感觉。经过不断摸索,曾师从河南筝派名家曹桂芬的袁佳音,决定保留传统技法,追求瑟音的古朴苍劲,尽量不用“提弦”等现代复杂的弹奏技法,并主要演奏《诗经》乐曲和古曲。

  “除了将古老乐器展现给大众,还要传递古人的审美,以及古人对世界的情怀。”袁佳音弹奏瑟时,会深入了解曲子背后的故事背景和文学内涵,从中感受到是在和古人对话。

  古文献记载常把琴和瑟相连,用“琴瑟”来形容和谐,例如用“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1998年,丁承运开始研究古琴与古瑟的合奏,并且夫唱妇随,经过不断探索,这对伉俪终于使“琴瑟友之”的场景在今天上演。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也有琴瑟和鸣的《凤求凰》经典曲目。

  边演奏边改进只为贴近古瑟“古风”

  与瑟相伴18年的袁佳音始终在寻找古瑟的“古风”。她希望能尽量还原瑟的古代样貌,“复现古乐不应该怕麻烦,虽然不可能原汁原味地还原,但作为博物馆工作者,要尽最大努力让现代人见到最接近古瑟的模样。”

  两张复原古瑟的瑟首处,均有四个立柱,这是古瑟特有的瑟枘(rui)。根据出土古瑟遗留下来的系弦方式,瑟弦是按组缠绕在瑟枘处。佳音正在使用的古瑟虽然保留了瑟枘,却依然采用的是古筝上弦方法,但她透露,已与乐器研究专家沟通,恢复瑟丝弦演奏与传统的上弦方式。

  实际演奏中,新问题也不断涌现。如瑟弦材质是否应该还原古代而采用丝弦,是否应该佩戴义甲等问题,都在古瑟小圈子里不断进行着探讨。

  考虑到日常演出的音色多样化,目前大多复古乐团复制的古瑟均为尼龙弦、高琴码,多与古筝相仿。而文献和考古数据中可以得知,古瑟的弦多为丝弦材质,但是瑟在张丝弦后,出现瑟弦张力不够,琴码易移动,在演奏中常出现音高不稳定、音色共振不佳等情况。

  为此,经过制弦专家研究,制作的复合丝弦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不降低瑟码的情况下,仍能较好地产生共振,而且还较为真实地保留了丝弦的音色,这种复合丝弦结合了尼龙线和丝弦的优点,使其音色温润,韧性也很好。

  河南博物院复制的瑟弦材质便是多种材质并用,但为靠近古文献记载的“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瑟弦特意以朱红色来区分八度。

  古人弹拨瑟弦是否戴着义甲不为人知,但今天演奏古筝时,人们一般戴着玳瑁义甲,这也被借鉴到古瑟弹奏中。不过,在佳音看来,这种义甲会让人有一种古瑟貌似古筝的音色之感,难以呈现古瑟风貌。她注意到有考古出土的疑似骨质指套,便尝试用牛角质地的义甲代替玳瑁,弹出瑟音温润不燥,更接近古瑟音色原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奚柔)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