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讲河南故事】郭天财:和农民兄弟一碗捞面条的约定

2019-06-28 14:34:04  来源:映象网  责编:刘征宇

【河南在线-文字列表】【移动端-文字列表】         【向世界讲河南故事】郭天财:和农民兄弟一碗捞面条的约定

  映象网快讯:6月28日,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上,河南小麦专家郭天财向外国政党政要分享了他和小麦的故事。

  “一碗捞面条 换来每亩地增产200斤”

  “1953年我出生在河南农村。小时候,我们全村人几乎以吃红薯面为主,能吃上白面馍,不再饿肚子,是我们最大的梦想。”来自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表示,为了圆我的“白面馍”梦想,高中毕业后我进入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毕业留校40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教学和小麦高产栽培研究。

  他说,由于我经常到试验地和农村麦田,细心观察小麦生长发育规律,潜心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指导农民科学管好麦田,许多农民朋友都亲切叫我“郭小麦”。

  谈起和小麦的故事郭天财回忆,记得有一年春节刚过,我下乡看到有位农民正在麦田追肥浇水,就用这把陪伴我多年的小铲子查看了土壤墒情,测量了麦苗生长状况,告诉他怎么管理麦田,并递给他一张名片,给他说“我是河南农大教授,你照我说的做,如果增产了,就请我吃碗捞面条;如果减产了,就拿着这张名片到处吆喝,郭天财是个草包教授。”

  “麦收后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亩地多收了200多斤”,并邀请我去他家吃捞面条。他欣慰的说。

  郭天财坦言在中国,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科技工作者,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在农业生产一线。正因如此,过去农村流传的顺口溜“庄稼活,没啥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现已改为“庄稼活,学问多,专家咋说咱咋做”。

  “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3包方便面有1个产自河南”

  “种小麦可真是个技术活啊。”聊起小麦的故事,郭天财侃侃而谈,我们团队依据河南生态生产条件和小麦生长发育特点,集成了选用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制定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小麦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郭天财表示,在河南“一年两熟”种植模式条件下,创造了小麦亩产821.7公斤和在同一块地上夏秋两季亩产超吨半粮的高产典型,通过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领河南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来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小麦总产由51亿斤增加到720多亿斤,增长了13倍多。

  目前,河南小麦良种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都达到9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河南小麦的连年丰收,不仅解决了全省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外调400多亿斤原粮及加工制品。

  “现在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3包方便面有1个产自河南。”郭天财说我儿时吃白面馍的梦想早已实现,河南也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 

  2017年,我们河南农业大学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共建了“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在农业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交流,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共同推动消除世界饥饿与贫困。(记者 阮海峰 陈伟然/文 段晋哲/图)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