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之花在传承中绽放

2019-09-09 08:53:20  来源:河南日报  责编:刘征宇

  “同喜,你收藏的这石臼可真不赖。快去拿个袋子,我给你装点刚捣的菜!”9月7日,在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开幕前夕,记者来到位于鹤壁市淇县朝歌街道办事处南关村的朝歌民族(民俗)博物馆,几位围着大石臼捣韭菜花的汉族大娘与博物馆馆长付同喜有说有笑。

  走进朝歌民族(民俗)博物馆,哈达、马鞍、奶茶壶……4500件藏品生动记录着中原地区少数民族的迁徙与文化变迁。

  南关村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当时,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客商沿大运河而来,受到汉族群众的热情接纳,不少人定居南关村,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我祖上就是回族客商。这是我爷爷那辈儿传下来的四系罐,当时回族群众洗澡时都用它来盛水。”付同喜指着一件件藏品如数家珍。他自小痴迷于收藏旧物,当时只觉得这些东西有趣,并不了解其背景和深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民族文化的逐步了解,付同喜渐渐意识到自己收藏的不只是“古董”,更饱含着珍贵的民族文化记忆。

  付同喜的老伴侯素英起初十分反对:“这些东西放灶坑里烧都不起火,多是些破烂玩意。哎,老头子不听我的,使劲往里砸钱。”

  但付同喜有股子拗劲,扩大空间、规划展区、布置展品……硬是把别人眼中的“破烂”发展成为民族用品收藏。女儿腾出一间房让他用作展厅;村里人时不时揣着稀缺农具前来“献宝”;就连10岁的外孙也参与其中,时不时为姥爷拣些别具特色的小石头回来。

  2015年12月,我省首家民办民族(民俗)博物馆——朝歌民族(民俗)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其精心设置的民族用品展区,最大限度还原了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十多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及生活场景,在豫北地区引起轰动。

  “很感动、很震撼。”“民俗博物馆保存着我们的‘根’。”“希望优秀民族文化可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满了游客感言。截至目前,该馆共接待各族群众逾10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淇县青少年民族民俗文化教育基地等。

  随着藏品越来越多,付同喜的想法也在发生变化——以前纯属个人爱好,如今却成了一份责任。他告诉记者:“这些藏品不仅记录着历史,更记录着各族群众在奋斗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故事。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在郑州举行,我愿意当好文化传承人,记录并讲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光辉历程,为此次盛会作出贡献!”(记者 郭戈 通讯员 左易和)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国际在线”网站一切自有信息产品的版权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并出示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信息产品。

4、对谎称“国际在线”网站代理,销售“国际在线”网站自有信息产品或未经授权使用“国际在线“网站信息产品,侵犯本网站相关合法权益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委托律师,采取包括法律诉讼在内的必要措施,维护“国际在线”网站的合法权益。

5、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6、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